一、学院简介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前身为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水产制造科,创建于1912年,1952年命名为水产加工系,1986年改名为食品科学技术系,1993年成立食品学院,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它担负着培养食品加工、食品安全、制冷与空调行业高级工程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的任务。自1952年11月1日正式成立上海水产学院以来,我院(系)已为国家培养了食品加工、食品安全、制冷技术人才近万名,遍布国内外水产、轻工、商业、外贸、交通、国防、电子工业、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不少毕业生还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
自1984年起,我院开始招收水产食品化学、水产品干燥工程、水产品综合利用、水产食品冷冻工艺、水产食品冷冻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食品科学、应用化学、生物学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我院还承担食品工程、动力工程工程硕士及食品安全研究方向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自2003年起,开始招收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博士研究生。2010年获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全院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制冷及低温工程、应用化学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食品工程、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点、食品安全农业推广硕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物流工程方向)、食品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物流工程方向)、包装工程等七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1771名,研究生519名(博士生30名,6名为国外留学生)。学院拥有四个学科(系)、四个省部级实验室与中心、四个校级重点实验室、三个校级中心、三个校级研究所和一个中日合作研究室,分别为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系)、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系)、化学学科(系);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淡水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上海)、上海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上海);化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食品工程实验室、制冷中心实验室、食品品质与安全控制实验室;中日合作水产品加工利用研究中心、食品学院富煌巢湖三珍食品研究开发中心、天然制剂生物活性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海洋药物与健康食品研究所、伊禾蔬果保鲜技术研究所、食品包装技术研究所;海大·丘比食品科学技术合作研究室。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2009年被批准为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都市型食品物流(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先后获得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食品绿色冷藏链教学实验研究中心、食品基础实验室获财政部资助;食品安全战略研究中心获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项目资助。追溯历史,我校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首先创立了水产品加工工艺、制冷工艺、罐头食品工艺、食品工艺(饮料)、食品检验等专业,为全国高校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制冷技术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为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优势与特色奠定了基础。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已建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业务素质较高、善于科学研究的师资队伍。全院在职教职工130多名,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2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超过73%,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教师达到31%,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梯队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特别是有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相关领域的学术骨干。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梯队人员2人,万人计划1人,国务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优青年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入选国家食品安全、农产品加工和海洋技术863专家库专家7人。近几年来共计近10人次入选上海市“曙光”、“浦江”和“启明星”人才培养计划,3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获上海市育才奖,1人获得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学院还聘请了数十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教授担任本学科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邀请他们定期来校讲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合作研究等。
近年来先后承担“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多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以第1完成人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学进步奖三等奖个项。
此外,学院还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拓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领域。现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挪威、爱尔兰、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越南、俄罗斯等国家和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国内外相关大学、研究所和企业进行学术交流、项目合作与人才培养。同时,学院与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市食品研究所、上海伊禾农产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富煌巢湖三珍食品有限公司等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爱普香料有限公司与上海廷亚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还在我院设立了专项奖学金。
二、招生学位点简介
1.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00)
本专业是以水产品、农产品和畜产品等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依据食品的生物学、生化、营养、质构特性及其加工适性,应用食品科学理论与现代高新技术,重点开展食品的保鲜保藏、加工利用、品质评价、安全检测与控制等技术研究。我校开展(水产)食品加工的研究工作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本专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
①食品品质控制与提升技术
②高新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③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
④食品生物技术
(2)食品保藏及加工技术
①生鲜食品保鲜、水产品保活技术
②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与包装技术
③食品冷藏链控制技术
(3)食品营养与品质评价
①食品营养分析与功能评价
②食品色泽、风味、质构分析及其评价
(4)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
①水产食品精深加工与资源高值化利用
②海洋功能性食品与生物制品研发
2.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
本专业主要从事制冷及低温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作为能源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制冷及低温工程广泛应用于建筑及生物贮藏、人工环境、石油化工、农业、医疗、交通运输及航天领域,尤其是在民用制冷、商业制冷、工业制冷、生物质冷冻冷藏技术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冷冻冷藏工程,食品冷藏链集成技术、制冷装置仿真和优化,制冷装置的开发和测试。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实验和测试仪器设备,在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学科实验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又建立了食品冷藏链研究中心及多个相配套的设备先进的实验室。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将动力机械与食品加工相结合,以食品冷冻冷藏研究为专业发展特色,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食品低温保藏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生物学(071000)
本专业综合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和食品生物技术等数个学科领域交叉的优势。主要以海洋动植物、微生物等为研究对象,在蛋白质水平和分子基因水平上对海洋生物的功能性蛋白或活性多肽展开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对食品安全中涉及到的各种有害微生物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鱼类肌肉分化和生长的机理研究、海洋生物功能性蛋白和多肽的基因工程制备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评价和检测中的应用。
4.生物与医药(086000) 本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化学及应用、食品检测与分析、粮食与油脂加工、水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果蔬加工、食品机械与包装、功能性食品、食品分离与重组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5.能源动力(085800)
本专业是研究工程领域中实现物质、能量转换、传递和利用等过程及其装备的理论和技术,提高其利用率,并减少消耗和污染,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技术学科。本学科既是一门完整而独立的学科,又与其它科学领域,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和自动控制技术等相互渗透、交叉。因此,动力工程相关学科领域有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液体机械与工程、机电一体化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本领域培养的工程硕士应成为从事动力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学位点导师情况简介
专业 | 研究方向 | 学制 | 招生导师姓名 |
071000生物学 | 10(全日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3年 | 王永杰 |
080705制冷及低温工程 | 00(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 3年 | 王金锋、谢晶、杨大章、张安阔、张敏 |
083200食品科学与工程 | 00(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 3年 | 包海蓉、包建强、毕红燕、卞晓军、陈晨伟、陈兰明、郭锐华、焦阳、金银哲、康永锋、赖克强、蓝蔚青、李柏林、李立、李晓晖、林厚文、刘海泉、刘克海、卢瑛、栾东磊、钱韻芳、曲映红、施文正、宋益善、孙涛、孙晓红、陶宁萍、汪立平、王恒樑、王明福、王锡昌、王永杰、吴继魁、吴文惠、谢晶、谢鹭、许剑锋、许长华、薛斌、颜娟、杨靖亚、喻勇新、张朝燕、张敏、赵勇、赵月亮、周剑忠、周然、朱永恒、刘宁、苗军舰、梅俊、王正全、丁兆阳、樊敏、武万强、石虎、张昭寰、王培培 |
085800能源动力 | 00(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 3年 | 顾众、万金庆、王金锋、谢晶、杨大章、余克志、张安阔、张敏 |
086000生物与医药 | 01(全日制)食品工程 | 3年 | 包海蓉、包建强、毕红燕、卞晓军、陈晨伟、陈兰明、储智勇、郭锐华、焦阳、金银哲、康永锋、赖克强、蓝蔚青、李柏林、李立、李晓晖、林厚文、刘婀娜、刘海泉、刘克海、卢瑛、栾东磊、钱韻芳、曲映红、施文正、宋益善、孙涛、孙晓红、陶宁萍、汪立平、王恒樑、王明福、王锡昌、王永杰、吴继魁、吴文惠、谢鹭、谢晶、许剑锋、许长华、薛斌、严维凌、颜娟、杨靖亚、喻勇新、张朝燕、张敏、赵勇、赵月亮、钟建、周然、周剑忠、朱永恒、刘宁、苗军舰、梅俊、王正全、丁兆阳、樊敏、石虎、张昭寰 |
02(全日制)制药工程 | 3年 | 陈兰明、郭锐华、林厚文、刘克海、卢瑛、陶宁萍、汪立平、王永杰、吴文惠、许剑锋、杨靖亚、喻勇新、张朝燕、赵月亮、武万强、王培培 | |
095135食品加工与安全 | 00(非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 3年 | 包海蓉、包建强、卞晓军、陈晨伟、陈兰明、郭锐华、焦阳、金银哲、康永锋、赖克强、蓝蔚青、李柏林、李立、李晓晖、刘海泉、刘克海、卢瑛、栾东磊、钱韻芳、曲映红、施文正、宋益善、孙涛、孙晓红、陶宁萍、汪立平、王锡昌、王永杰、吴继魁、吴文惠、谢晶、许剑锋、许长华、薛斌、严维凌、颜娟、杨靖亚、喻勇新、张朝燕、张敏、赵勇、赵月亮、周然、朱永恒、刘宁、苗军舰、梅俊、王正全、丁兆阳、樊敏、武万强、石虎、张昭寰、王培培 |
四、研究生招生常见问题解答
(一)报考资格
问:具备怎样的学历条件才能报考硕士研究生?
答: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⑴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⑵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⑶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3年9月1日)工作经历,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⑷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⑸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问:学院的推免生需要怎样的报考条件?
答:所在学校为全国重点高校或所在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取得生源学校推荐免试生资格;学习成绩优秀,总评成绩名列本院年级、专业前茅;获得外语等级证书或成绩证明,具体要求以报考学院制定的实施细则为准。
问:什么是同等学力?同等学力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方能报考?
答:本科同等学力是指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但业务水平能达到或基本达到本科毕业生水平的生源。凡未获得国家教育部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的考生(普通高校应届本科生除外),均属同等学力。同等学力考生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者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国家英语四级合格证书或英语四级成绩报告单(成绩在425分以上);
(2)取得报考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8门以上(必须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出具本科自学考试成绩通知单)。同等学力考生不得跨学科、专业报考。
问:请问报考研究生是否需要考生所在单位同意?
答:报考研究生须征得考生所在单位的同意,录取阶段学校将与考生签订培养合同。考生与所在单位或委托、定向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复试、调档、录取的,考生自行承担责任。
问:跨学科和同等学力考生是否能报考博士生?什么是跨一级学科?
答:招生导师在博士专业目录中已经注明是否招收跨学科或者同等学力考生。跨学科考生在复试阶段要加试两门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同等学力考生还要在初试阶段加试政治。跨学科指的是跨一级学科,是否为跨学科以所学学科专业代码前四位与报考专业代码前四位数字一致为准。具体加试科目可在招生简章中查询。
(二)报名考试
问:招生简章上的拟招生人数是最终的招生人数吗?公布的招生名额中包括推免生吗?
答:招生简章上的人数是学院2016年的计划招生人数,在复试录取环节会根据培养单位的报考及上线人数等因素综合确定最终招生人数,可能会有所微调。公布的招生人数中包含推免生。
问:硕士研究生招生有哪些环节?一般都在什么时候进行?
答:硕士研究生招生包括报名、考试、复试、调档、政审及录取等几个环节。一般在10月份网上报名,须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网报结束后须于11月到各报考点现场确认,12月中下旬考生自行在报名系统中下载打印准考证(强军计划除外)。次年1月国家统一组织考试,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进行复试,5月份确定最终录取名单、调档及政审,6月中旬寄发录取通知书。
问:复试时的程序和办法是什么?如何决定录取?
答:复试前学院将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复试录取工作文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复试分为笔试、综合面试(含治学态度、动手能力、专业思想、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二个环节,入学考试的总评成绩(初试成绩和复试综合成绩加权分)是确定考生录取与否的重要依据。在整个复试录取过程中,严格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录取结果上网公示,接受考生及社会的监督。
(三)专业学位
问:什么是学术型学位?什么是专业学位?
答: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是属“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以培养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而言的,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问:什么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什么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答: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学生入学时,人事关系和组织关系转入学校的硕士研究生。根据培养类型可分为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的是通过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进入高等学校,以全日制方式学习,按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
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什么区别?
答:(1)培养目标不同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是培养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
(2)培养方式不同
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训练;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环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四)其他服务信息
问:能否提供各专业的导师信息?
答: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时,不需要选择报考导师。在复试阶段后,经过导师和考生本人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问:考前办不办辅导班?
答:我校研究生招生从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辅导班,提醒考生不要轻信不实宣传,谨防上当受骗。
问:研究生的住宿条件如何?每年住宿费是多少?
答:研究生的宿舍地点按照院系集中和就近的原则,由学校统筹安排。住宿地点不同,宿舍的住宿条件也不尽相同,原则上硕士生3人一间,博士生2人一间。住宿费标准每人每年800-1500元之间,收费标准经过上海市物价部门的核定。
问:住宿何时申请?怎样申请?
答:考生在收到我校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到后勤保障部的网站上填写申请住宿信息,后勤保障部会统一安排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