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海洋委宣〔2020〕4号 - 中共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者:陈慧发布时间:2020-04-18浏览次数:180

 

 

中 共 上 海 海 洋 大 学 委 员 会

 

 

 

沪海洋委宣〔20204




 


 


关于印发《中共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

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学院党委、各党总支、各直属党支部,各学院、各处室、各直属部门 :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好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中共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经校党委常委会审定,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中共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2020323

 

中共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好全国高校和上海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教育工作等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百年老校的历史积淀和学科优势,突出海洋特色和新农科建设,积极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双一流”要求的高水平特色大学高质量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上海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方案》和《上海海洋大学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等文件的要求,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整合各方育人资源,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建强学校“三全育人”制度体系,实现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教育结合的360度思政大熔炉“三全育人”格局。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纳入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海大风格的育人体系。

在学校层面,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成立专题育人中心落实上海市教卫党委“三全育人”示范校建设目标,推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立德树人各环节,构建总体实施方案,把学校建成农科特色突出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在基层单位层面,根据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抓实抓细,不断改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二、总体规划

筑牢“内圈”主阵地,聚焦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整体试点校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峰学科”、研究院、智库等的建设。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教学改革,打造一批精品课程。着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汇合“中圈”主阵地,抓实做好全方面育人。扎实做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多方面育人,围绕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网络育人第三课堂,调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所有环节参与育人,推动三大课堂联动育人。

拓展“外圈”新资源,构建全社会关心支持大中小学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梳理校外育人资源,探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下辐射,实现不同学段思政工作的纵向协同。大力推进校内外思政一体化,实现高校思政工作溢出效应,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临港新片区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工作。

三、改革举措

为适应和满足立德树人要求,聚焦“三全育人”工作进一步的改革创新,推进学校“双一流”要求的高水平特色大学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并实施以下改革举措:

1.统筹推进课程思政育人

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市课程思政研究改革攻关任务——农学学科课程思政指导意见编写入手,聚焦学校一流学科特色,秉承服务“海洋强国”之志,厚植“知农爱农”情怀,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的“整体试点校”“领航学院”工作,校院两级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强化思政课程育人

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抓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研究院、智库建设。

3.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优化学校科研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表现、育人功能发挥作为评价科研人员业绩的基本标准、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加强学术诚信和科学家精神教育,积极推进科研反哺教学。

4.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实践载体的有机融合整合,建设一批社会实践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品牌实践项目,探索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

5.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好上海红色资源和高校红色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建党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建设,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6.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围绕立德树人育人宗旨,落实网络育人任务,以易班为主要平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通过增强易班网络内容供给,巩固网络思政育人阵地,持续推进富有海洋特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8.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加强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9.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为师生提供精准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10.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体系,以需求精准为导向,以帮扶精准为核心,开展“物质资助、精神引领、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多元资助育人模式。

11.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12.创新推进“开门办思政”

推进校际协同育人、区校协同育人、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着力打造校外育人基地平台,积极创建校外育人品牌项目。积极参与区域化党建,推进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建设,参与长三角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工作。

13.夯实队伍建设

实施“三全育人”队伍建设工作,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

14.开展全方位综合育人

在高校智库、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美育、特色体育运动等全方位开展综合育人实施计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保障

从平台建设、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构建育人共同体,落实市级“三全育人示范校”建设要求,完善“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校院两级负责、部门协同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育人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构建思政工作“党委协调机构统筹——党的职能部门归口——二级院系党组织推进——教师党支部落实”机制,打通由校党委、职能部门、二级党组织、党支部这四级主体构成的自上而下运行机制。其中:上海海洋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抓总、协调推进;党委宣传部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牵头部门,党委教师工作部作为教职工思政工作归口部门,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作为学生思政归口部门,协同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院党组织承担学院三全育人工作的主体责任,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对学院党组织负责,推动党员在全员育人和“课程思政”中发挥示范作用。

学校成立“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育人中心”,育人中心挂靠各牵头部门,并由分管领导对口联系,负责每年审定年度工作计划,推动日常育人工作,选树育人典型。各学院需推出特色育人项目,各“育人中心”需跟进明确对接负责人,实现学校三全育人格局的落实落细。

2.完善制度保障

打造“教研协同、教学协同、队伍协同、评价协同”的“四大协同”运行模式;推进“工作提质、作风提素、责任提高、全面提升”和“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四提、四化”建设。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及工作规范,确保中央、市委和教卫党委、教委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完善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系列制度文件,定期开展思政工作专题研究、指导、调研和检查工作。

加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考核督导,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列入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职责,促进部门认真落实相关任务要求。学校党委对二级党组织负责人抓思政和党建工作融合开展述职评议考核,纳入学院三大主体责任述职考核、目标责任制考核、“任务+绩效”方案的重要考核指标。按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标准,针对不同专项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抓好督导,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

3.抓实基层工作保障

为保障“三全育人”工作落地落实,学校各部门要完善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应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部门和二级学院工作目标任务,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落实校领导、学院领导联系一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制度,每年至少指导一次备课,参加一次研讨,听一次示范课。建立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联系一个社团制度,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活动,联系一批学生,作一次专题报告各子计划实施单位每年应对照子方案编制年度工作计划,上报分管领导审批、实施;其他部门及学院应将相关三全育人的具体措施列入工作计划,认真贯彻落实、接受考评。


 附件一

 

上海海洋大学“三全育人”子计划任务及分工

 

为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各单位部门应担负的子计划任务和分工。子计划为14,分工分为“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子计划由牵头单位负责编制、上报实施计划;经分管校领导审批通过后,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共同实施计划;学校“三全育人”职能部门按实施计划中的“考评指标”对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进行考评;牵头单位根据考评结果和计划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不定期进行实施计划调整。

一、“课程思政育人”计划

以推动“课程思政育人”为目标,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优化、教材讲义修订、知识点考核设计、育人效果评价等方面,形成体系化教学改革成果。打造一支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工作队伍协同的教学团队,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牵头单位:教务处;参与单位:研究生院、人事处(教师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二、“思政课程育人”计划

以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抓手,发挥思政课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研究院、智库建设。(牵头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科研育人”计划

将教育引导、价值引领贯穿于科研项目选题设计、立项、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科研团队组建或纳入新成员时,要考察参与成员的思想政治表现、师德师风情况。科研活动开展中,团队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对团队中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并加强监督;积极推进将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学。项目管理、成果评价中,要体现团队成员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和科学家精神教育的成效。(牵头单位:科技处;参与单位: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教师工作部))

四、“实践育人”计划

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项目运行上,积极探索实践育人规律,优化实践育人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健全实践教学制度,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把专业教学的第一课堂同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积极构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在项目保障方面,加大统筹力度,强化支持机制,努力推进建立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产学研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一体的实践基地;推进建立由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指导团队。(牵头单位:学工部(团委);参与单位: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教师工作部、后勤与基建处)

五、“文化育人”计划

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打造具有鲜明学校特色、多样育人形式、良好育人效果、较大社会影响的文化育人体系。大力创建文明校园,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培育选树先进典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提升文博育人功能。(牵头单位:宣传部;参与单位:学生处、团委、工会、博物馆、后勤与基建管理处等)

六、“网络育人”计划

加强网络育人平台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易班网络育人机制,培育网络内容供给新动能,强化易班内涵建设,形成师生黏合度高、覆盖面广、社会影响较大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队伍培养培训,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推动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创新性、实效性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有效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提高传播效果,增强品牌效应。(牵头单位:学生工作部(处);参与单位:宣传部、现教中心、科技处、人事处)

七、“心理育人”计划

以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上海海洋大学)中心为基础,进一步打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等“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形成体系化实施机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知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必选课程;打造心理健康活动品牌项目;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牵头单位:学生处;参与单位:人事处、工会、文法学院)

八、“管理育人”计划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校园管理等工作,明确岗位的育人职责、内容、目标和路径;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落实办法,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发扬相关人员爱岗敬业精神,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牵头单位:人事处;参与单位:机关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及学院)

九、“服务育人”计划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服务工作,制定规范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育人职责、内容、目标和路径;建立服务育人考核评价机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牵头单位:后勤与基建管理处;参与单位:机关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及学院)

十、“资助育人”计划

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提升资助育效能,发挥学校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将资助工作与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感恩意识相融合;注重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学生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精准的资助体系、健全的长效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实现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的有效融合。(牵头单位:学生处、研究生院;参与单位:财务处、校办(教育发展基金会))

十一、“组织育人”计划

在高校党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各类组织中,建立育人工作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推动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将项目培育与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遴选培育党建工作标杆相结合。积极培育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强育人阵地,创新育人形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牵头单位:组织部;参与单位:团委、工会、教师工作部、后勤与基建管理处等)

十二、“开门办思政”育人计划

推进校际协同育人、区校协同育人、学研产协同育人工作,着力打造校外育人基地平台,积极创建校外育人品牌项目。积极参与区域化党建,推进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建设,参加长三角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工作。(牵头单位:校办;参与单位:组织部、校友会、科技园、团委)

十三、“育人队伍建设”计划

实施“三全育人”队伍建设计划,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牵头单位:人事处;参与单位:组织部)

十四、“综合育人”计划

在高校智库、美育、特色体育运动、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等全方位开展综合育人实施计划,实现师生员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智库牵头单位:党办,参加单位:宣传部、科学技术处。美育牵头单位: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单位: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参加单位:教务处、团委、后勤与基建管理处。特色运动育人牵头单位:体育部。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牵头单位:武装部;参加单位:团委)

 

 

 

 

 

 

 

 

 

 

 

 

附件二

上海海洋大学“三全育人”分工表

 

部门

实施计划

课程育人

思政课程

科研育人

实践育人

文化育人

网络育人

心理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资助育人

组织育人

开门办思政

育人队伍建设

综合育人

高校智库

美育

体育

国防教育

党校办

 

 

 

 

 

 

 

 

 

 

 

 

 

纪委办

 

 

 

 

 

 

 

 

 

 

 

 

 

 

 

组织部

 

 

 

 

 

 

 

 

 

 

 

 

宣传部

 

 

 

 

 

 

 

 

 

 

 

 

 

规划处

 

 

 

 

 

 

 

 

 

 

 

 

 

 

 

人事处

 

 

 

 

 

 

 

 

 

 

 

 

教务处

 

 

 

 

 

 

 

 

 

 

 

 

科技处

 

 

 

 

 

 

 

 

 

 

 

 

学生处

 

 

 

 

 

 

 

 

 

研究生院

 

 

 

 

 

 

 

 

 

 

 

保卫处

 

 

 

 

 

 

 

 

 

 

 

 

 

 

财务处

 

 

 

 

 

 

 

 

 

 

 

 

 

 

后勤处

 

 

 

 

 

 

 

 

 

 

 

工会

 

 

 

 

 

 

 

 

 

 

 

 

 

团委

 

 

 

 

 

 

 

 

 

 

文法学院

 

 

 

 

 

 

 

 

 

 

 

 

 

马院

 

 

 

 

 

 

 

 

 

 

 

 

 

体育部

 

 

 

 

 

 

 

 

 

 

 

 

 

 

现教中心

 

 

 

 

 

 

 

 

 

 

 

 

 

 

博物馆

 

 

 

 

 

 

 

 

 

 

 

 

 

 

继续教育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学校其他单位部门

 

 

 

 

 

 

 

 

 

 

 

 

 

 

 

备注:▲为牵头单位,○为参与单位

 

附件三

上海海洋大学“三全育人”各子计划

上海海洋大学“课程思政育人”实施计划............ - 18 -

海洋大学“思政课程育人”实施计划............ - 24 -

上海海洋大学“科研育人”实施计划.................... - 27 -

上海海洋大学“实践育人”实施计划.................... - 31 -

上海海洋大学“文化育人”实施计划.................... - 35 -

上海海洋大学“网络育人”实施计划.................... - 38 -

上海海洋大学“心理育人”实施计划.................... - 42 -

上海海洋大学“管理育人”实施计划.................... - 45 -

上海海洋大学“服务育人”实施计划.................... - 49 -

上海海洋大学“资助育人”实施计划.................... - 53 -

上海海洋大学“组织育人”实施计划.................... - 56 -

上海海洋大学“开门办思政”育人实施计划........ - 65 -

上海海洋大学“育人队伍建设”实施计划............ - 68 -

上海海洋大学“高校智库育人”实施计划............ - 73 -

上海海洋大学“美育育人”实施计划.................... - 78 -

上海海洋大学“特色运动育人”实施计划............ - 81 -

上海洋大学“国防教育育人”实施计划................ - 83 -

上海海洋大学“课程思政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新农科建设目标,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契机,立足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学科优势,聚焦学科特色,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弘扬“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扎实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计划

(一)完善组织体系,提升组织战斗力

1.加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课程导师

学校实行课程导师制度,一个班或等同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数(30-50人)配备1名课程导师。针对各班级、各专业之间课程导师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选优配强课程导师。通过承担学生事务工作,倒逼育德意识,提高育人能力,促进育人工作落细落实。

2.狠抓教师培训,增强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学校层面上充分利用新上岗教师培训、各类FD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多种措施,着力引导教师牢记育人使命,使教师逐步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校级课程思政工作室负责对各学院进行课程思政培训,在每个学院派出1位定点老师,负责对该学院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和解惑,就思政元素的提炼、思政要素的融入等进行指导,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无缝融合。

各学院根据本院的学科特点,邀请全国课程思政的教学名师来校授课和进行交流、分享,并鼓励教师多渠道、多方式地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培训等会议,切实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

(二)立足课程建设,务求育人实效

1.加强研讨,完善思政课程设置

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集体备课,定期开展研讨会,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研讨,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推动相关政策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优化重构思政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调研,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课程教学规律,创新开设思想政治选修课。

2.传承特色,实现《大国海洋》全面上线

“大国海洋”系列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品牌课,是学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成果,持续推动“大国海洋”系列课程制作上线,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放选课,引领学生的爱国主义、法治观念、历史使命、文化自信、社会担当、科学观念、勇于拼搏、勤朴忠实等价值观和精神情操。

3.明确导向,加强综合素养课程建设

通过课程思政有意识的引领,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相关课程中,把“家”“国”“大爱”带进课堂,深深刻进每一个海大学子的心中。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为试点,进一步构建学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版,加快专业教育与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机制。

4.着力引领,重点突出专业核心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工作格局,结合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将学科使命、专业特色、新时代“双一流”要求的高水平特色大学新使命中蕴藏的丰富育人内涵深入挖掘出来,建章立制,形成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的长效机制。

(三)树立优秀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教学大纲

结合新农科建设,充分发挥水产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中所形成的好的方法、思路和成果,围绕“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进一步优化教学大纲,并逐步推广到学校其他专业。

2.以示范课程为引领,统筹建好思政理论示范课程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优秀项目及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学校整体课程思政建设。依托优秀课程思政工作室、优秀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优秀课程思政工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师评选工作,在全校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工作氛围。

3.以“三个领航”为先导,培育课程思政品牌课

以“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为抓手,以“基础生物学课程群教学团队”“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特色团队”“水生动物医学教学团队”和“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等领航团队为示范引领,依托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工作室”,增强专业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完善《水产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意见》,培育一批“课程思政”品牌课,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4.以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典型为中心,树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深入挖掘在课程思政方面开展良好的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树立具有海大特色的,在全市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进一步带动学校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提升。

5.以“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形成体系化教学改革成果

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课程设置优化、教材讲义修订、知识点考核设计、育人效果评价等方面入手,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形成体系化教学改革成果。对于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示范团队进行推广,带动学校其他教学团队建设。

三、具体项目

1.校园两级进一步完善课程导师实施方案,加强对课程导师的考核激励;

2.完善教师培训工作方案,制定明确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重点加强对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培训;

3.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课程教学规律,创新开设思想政治选修课;

4.实现《大国海洋》系列课程全面上线;

5.完成综合素养课程的验收工作;积极构建学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版;

6.完成专业核心课程作为重点建设思政课程的验收工作,并逐步形成长效的培育机制;

7.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教学大纲;

8.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政示范课为引领,带动其他三门思政课加强课程思政方面的示范课工作;

9.实施“三个领航”计划,培育课程思政品牌课;

10.打造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树立在全市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11.以“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体系化教学改革成果。

四、考评指标

1.在教师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缺岗聘任时,明确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面的投入情况。

2.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校园两级课程思政工作室形成一整套教师培训方案。

3.与时俱进,适时对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4.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领导听课、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等体现课程思政精神。加强教学检查,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实效。

5.各类课程建设与教改项目的立项与评审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6.形成试点课程等课程思政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的跟踪检查机制。


上海海洋大学“思政课程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知农爱农强农兴农”融入思政全过程。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二、工作计划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课建设计划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20年起,在本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选修课。

(二)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课程组为单位,分别组建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团队。

2.加强集体备课。以课程组为单位组建起来的教学团队加强2周一次的集体备课,站住讲台,站好讲台。

3.加强教学问题研究。结合社会热点,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

4.组织教师参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级及上的思政课教学比赛,以赛促教。

5.思政课主题社会实践。组织思政教师带队赴本校一流学科科研基地进行思政课主题社会实践,开展相关调查研究。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金课建设计划

本课程为思政示范课,在2017年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018年校级在线课程的基础上,把该课程打造成混合金课。

1.“阶梯课堂”模式锤炼

积聚校内外优质资源,创新教学形式,进一步锤炼“阶梯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步步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2.思政课专任教师培训计划

针对目前现有师资状况,年初制定全院教师培训计划,既做到全院教师100%全覆盖培训,又做到根据教师特点分门别类培训。

3.易班平台资源建设

发挥易班网络平台优势,建设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资料库,开发互联网多媒体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思政课教学资源融合。

4.同城结对共建

与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马院、同济大学马院已经结对共建,进一步加强共建活动,在师资队伍质量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升等方面呈现更好的效果。

三、具体项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新开课研发项目。

2.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项目。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金课建设项目。

4.超级大课堂项目。

5.思政课专任教师培训项目。

6.易班平台资源建设项目。

7.同城结对共建项目。

四、考评指标

1.开设一门新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2.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度提升计划与总结。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金课建设总结。

4.超级大课堂开展情况年度总结。

5.思政课专任教师年度培训计划和年度总结。

6.易班平台资源建设年度计划与年度总结。

7.同城结对共建年度计划与总结。

 


上海海洋大学“科研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协同育人优势,加强学生科研诚信、科学家精神培养,促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提升科研育人水平。

二、工作计划

1.深化立德树人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依托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项目实施,以一流学科建设、高原学科建设和校本学科建设为载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特色高水平智库建设,协同驱动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育人功能。

2.促进学生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全面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完善科研管理的绩效、考核、激励政策,引导师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打造科教融合的促进机制;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

3.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定期开展导师培训,主要是加强对导师尤其是新导师的培训,以增强导师“第一责任人”、“首要责任人”的意识,提高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4.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术道德专门委员会及学院学术分委员会作用,加强学术诚信体系、校风、学风建设及对学术违规行为的处罚。大力宣传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的育人成果,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通过专家讲座等不同形式宣传学术诚信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三、具体项目

1.协同发挥水产一流学科优势,建设高水平特色智库

整合现有学科,充分发挥我校“水产一流学科”优势,结合我校“水产、海洋、食品”三大主干学科,推进跨学科研究,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发挥“水产一流学科”的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协同带动作用,形成文理贯通、优势互补、多学科交融的科研大平台。结合我校实际,建设有优势、有特色、有影响的哲学社会学学科领域,加强国际远洋渔业履约、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等智库建设,并有机融入人才培养。

2.加强学生科研诚信、科学家精神培养

打造工作平台,扩大研究生导师宣讲队伍,向新上岗研究生导师、新入职青年教师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强化学位论文原创性检查,评选激励优秀学位论文,激励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促进高层次创造型人才脱颖而出。出台《上海海洋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办法》,树立立德树人典型,引领和带动导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构建学术规范工作机制,切实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学院学术委员会每年至少就科研诚信、科研反哺教学等主题研讨1次,加强本科生毕业设计和研究生论文环节学术诚信教育和科学家探索精神培养。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与各学院年终考评挂钩,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

3.促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提升科研育人水平

优化学校科研平台管理制度,鼓励优秀本科生进一流实验室,将育人功能融入其中。利用重点实验室、“淞航号”科考船等优质科研平台支持本科教学、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以科研导师带动学生创新、以科技服务助力学生成长。不断增强教师的“寓教于研”意识,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大对接海洋强国、乡村振兴、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工作力度,增强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并融入课堂教学。每年召开“海川文化节”,开设“海川讲坛”,邀请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教授,阐述学术研究之道,拓宽科研思路。发挥科技例会这一平台作用,作为上传下达的重要途径,及时对科研育人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和解决。

四、考评指标

1.加强哲社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对哲社类科研成果、讲座、论坛、报告会、读书会和期刊杂志等进行跨前一步审核和管理。促进国际远洋渔业履约、水产养殖绿色发展高质量智库团队的发展,并主动融入人才培养。

2.落实科研管理相关制度,在平台管理中融入人才培养指标设计,提升科研平台育人功能。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通过专家讲座等不同形式宣传学术诚信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3.出台《上海海洋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办法》,改进研究生培养环节,把思想价值引领纳入到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

4.强化学位论文原创性检查,评选激励优秀学位论文,激励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促进高层次创造型人才脱颖而出。

5.每年召开“海川文化节”,开设“海川讲坛”,邀请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教授,阐述学术研究之道,拓宽科研思路。

6.出台《上海海洋大学学术道德管理规范》,通过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进行贯彻落实。学院学术委员会每年就学术诚信和科研反哺教学至少研讨1次。


上海海洋大学“实践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提高科研学生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品德修为,涵养家国情怀,努力培养担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工作计划

1.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把专业教学的第一课堂同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积极构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2.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强化实践环节密切联系理论与实践,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要求,确保实践教学学分和学时安排,加强实验、综合实践、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管理,落实实践育人功能,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从一年级的认知体验,到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论文),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各专业建立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夏季短学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累计学时文经管法类专业不应少于总学时的20%,理工农类专业不应少于总学时的25%

加强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根据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工程实训、电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研究生专业实践。3.丰富实践活动内容,优化实践活动设计

将社会实践贯穿大学生涯,将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在校勤工助学、校外岗位挂职锻炼相结合,注重分层分类引导,优化实践活动设计,突出育人导向。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暑期持续推进“行走的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选题、实施、总结等过程的全方位指导,提高课外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管理,实施“四个一”计划,完善考评指标体系。

4.坚持开门办思政,完善实践基地建设

坚持开门办思政,深入推进校企、校地合作,构建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建立校内外实践实习平台,例如与政府企业建立挂职锻炼岗位,推荐优秀学生骨干寒暑假进行挂职锻炼;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提供实践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优化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环境。

5.以学科赛事为依托,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学科赛事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加强校院两级联动,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搭建竞赛项目平台,合力助推学科竞赛工作,如“挑战杯”竞赛、“创青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基础学科与技能竞赛等学科赛事。强化赛事获奖激励,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学强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具体项目

1.结合新农科建设,打造知农兴农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深入实践品牌引领。持续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国情社情考察和社会调研两类实践项目,优化板块设计,强化教师指导,设立“知农爱农”脱贫攻坚任务困难点、农业农村现代化点实践团专项计划、定点计划,组织师生深入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一线,提升乡村振兴的信心和使命感;以“暑期教授博士科技服务团”为引领,参与社会调查研究和科技服务,结合学校学科,对接国家战略。

2.深化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在竞赛和活动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或历史突破性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大力宣传,浓厚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四、考评指标

1.实践组织宣传到位,学生参与率高。围绕社会实践优化设计,宣传到位,参与度高,师生覆盖面广。能够形成具有符合学院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赛事、论坛、讲座、沙龙、实践等活动,以专业为基础,覆盖率100%

2.实践开展有成效。围绕各学院专业优势,每年培育和孵化2%-3%的优秀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在学科赛事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成绩,实践效果得到校内外媒体宣传报道。

3.实践总结有收获。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总结,通过学生、教师、实践地等第三方组织总结实践效果,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价,注重实践育人实效。


上海海洋大学“文化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服务“双一流”高校建设,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大力弘扬“勤朴忠实”的海大精神,落实上海市教卫党委“三全育人”示范校建设目标,塑造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海大文化,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导向规范、审美陶冶、传播辐射等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工作计划

1.文化传承与创新计划

进一步开展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用好学校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深入开展建党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把新思想、新文化与实践活动结合,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和爱岗敬业、感恩奉献、奋斗拼搏精神。

2.文化品牌创新创建计划

通过进一步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内在元素,结合“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通过打造艺术、文化类校园品牌项目,创新学校既有品牌、创建更多特色品牌,达到文化育人目的。

3.文艺社团建设计划

举办市级层面系列文化育人活动,开展“上海市学生新年音乐会”“夏季音乐节学生艺术实践”“国际艺术节校园行”“大学生原创音乐力量”等特色活动,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生文艺社团,培养一批高水平文艺人才。

4.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计划

进一步加强与江苏盱眙县的文明实践中心合作,发挥学校在管理、哲社学科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质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探索规律。

三、具体项目

1.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项目,积极组织“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做精做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项目。

2.围绕“依法治校示范校”,重点开展普法教育主题活动和各类法治教育学习宣传。

3.开展“五四精神”“我的中国梦”、毕业季、迎新季、奖学金颁奖等主题教育活动。

4.开展“海韵讲座、海韵导读、海韵展览、海韵书友会”等活动,建设高校博物馆联盟等文博育人体系。

5.继续做好“海洋日、蟹文化节、食品节、海川文化节”等学术文化活动。

6.持续开展“三尺讲台,感谢有你”“树人芬芳”“行走的课堂”“文明之花在校园”“身边的模范”“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系列宣传报道。

7.深化地方政府合作工作,做出特色、探索规律,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四、考评指标

1.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党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项目的推进和管理,有重点有特色。

2.开展普法教育主题活动和各类法治教育学习宣传,有计划有总结。

3.如期做好毕业季、迎新季、奖学金颁奖等主题教育,积极开展“品读海大”、校史参观、校训精神传播等工作,有亮点、特色。

4.圆满完成“学院月、海洋日、蟹文化节、食品节、海川文化节”等活动,全程无意外发生。

5.积极开展“三尺讲台,感谢有你”“树人芬芳”“行走的课堂”“文明之花在校园”“身边的模范”“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系列报道,有外部热评和内部反响。

 


上海海洋大学“网络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网络育人任务,以易班为主要平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通过增强易班网络内容供给,巩固网络思政育人阵地,持续推进富有上海特点、海洋特色、在全国高校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互联网时代发 展要求,把易班建设成集“思想引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为一体,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网络素养。

二、工作计划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学生网络育人工作的领导,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成为育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1.创新体制机制,培育网络内容供给新动能。推进校--师生的网络文化引领体系建设,校部完善岗位配置,建立以网络思政为职业化方向的队伍,加强校院工作站建设和班级学生网络骨干培养,建立骨干激励机制,完善对优秀网络作品等的激励政策,增加项目研究经费,支持骨干开展前沿性研究和网络文化创新性工作,形成科研和工作互为促进的机制,鼓励创作优秀网络作品和利用易班开展思想和文化引领,激发校院工作活力,推进专业化发展。

2.加强对接融合,增加平台资源供给。加强与教务、现教、团委等相关部门的对接,推进与其他育人工作的融合,完善学院目标责任制考评机制,不断丰富平台的资源供给渠道。依托示范中心建设,增强对临港片区高校的辐射力度,探索临港片区高校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协同机制,提升育人效度。

3.夯实工作基础,加大经费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对师生骨干队伍的培养,补充校院工作站支持经费,夯实人才梯队基础,增加培训经费,用于支持师生网络骨干参加易班培训、新媒体使用等的培训和考察交流;增加项目工作经费,支持基于易班的应用研发项目,持续培育易班信息化成果,提升易班网络引领力和学校网络思政的影响力。

三、具体项目

1.对接教育部和上海市工作目标,每年支持易班公共号、机构群号以及学校机构号建设,设立前沿课题研究项目,支持建立校院两级差异化发展网络工作室。开展相关培训和交流走访,提升骨干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开展评奖评优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工作站队伍扶持力度,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让思想引领更有力度。

1、围绕学生需求和教师需要,充分挖掘优课平台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功能,不断丰富易班教育教学服务内容。根据学院分类探索建立易班教学资源建设评价机制,校院联动增强易班服务保障能力,继续做好基于易班的形势政策课、职业生涯课等教学支持服务工作。进一步推进《网络媒介素养》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继续探索和实践“泛在式”新生入学教育方式,加强与相关方面的对接融合,不断丰富教育资源。结合易班示范中心建设,争取易班项目经费,开展临港片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探索。

2、进一步丰富易班功能内涵,拓展易班服务范围,通过推进“易事务”、“易打印”等项目的落地,加强宣传引导,做好服务工作,提升学生易班使用获得感,不断增强易班的黏性。继续开展相关网络滚动调研,及时把握学生思想热点和动态变化,为提升思想工作针对性提供支持。继续做好易班作为官方平台在信息发布、一站式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加强信息的整合和推送,不断满足师生易班使用需求,让网络服务更有温度。

3、探索与校团委等的活动协同,线上线下结合,建立校园文化活动协作机制。紧密结合学校“四大主题”活动的要求,规划和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易班“微”活动;继续办好超级梦想班级等主题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加强载体设计,繁荣校园网络文化。要进一步对接上级校园好声音等主题活动,继续做好与关工委联合开展的“读懂中国”等特色活动,加强宣传组织工作,增强网络传播,强化师生互动,让活动更有热度。

四、考评指标

1.学校各部门、各学院依托易班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力度和成效;

2.师生利用易班教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激发师生参与创作优秀网络作品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推进课程思政与易班相结合,易班资源供给不断丰富,教师和学生使用易班的体验感提升。

4.积极参与“一节一推选”等活动,每年有师生在全市和全国相关大赛中获奖。


上海海洋大学“心理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扎实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构建组织保障、教育教学、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实践研究“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二、工作计划

1.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队伍的常态化业务培训;完善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制度;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强化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

2.完善“1+8+X”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知识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围绕育德与育心的结合,完善心理健康课程结构,规范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课程教学优化心理育人水平。

3.规范心理咨询服务。运用“互联网+”完善心理咨询预约制度,加强初次咨询的评估,确保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规范心理档案建设和校内外转介制度。

4.强化校内“校、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预防干预体系。规范联动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深化危机干预的机制,确保心理危机精准识别、及时干预和有效跟踪。

三、具体项目

1.加强队伍建设,按照相关规定师生比1:3000的要求,配齐建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强化普及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提升教育咨询辅导能力。

2.完善与精神卫生中心、社会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社会协同工作机制。

3.围绕“海洋阳光生命”为主题,打造“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品牌项目。

4.发挥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实验室的实验、实践与研究功能,开展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项目研究,提升对学生问题解决的指导力度效度。

5.依托市级项目平台进一步加强校内外优质资源的协同,致力推动临港区域大中小幼的一体化。

四、考评指标

1.队伍建设。一是对标上级的心理健康工作要求,按照1:3000师生比配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二是加强校院两级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对心理联络员与辅导员开展分层业务培训,熟悉日常心理危机干预的流程,提高整体心理育人质量。

2.课程建设。依托教研室,围绕“育德”与“育心”的结合,推进课程思政,完善优化“1+8+X”的课程群建设,重点做好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纲设计、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创新。

3.预防联动。一是日常筛查。加强每周心理排查,建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二是建立学生发展档案,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开展工作并长期跟踪,并做好跟踪记录;三是注重心理危机的规范与联动,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及时有效,确保校园安全。

4.调查研究。依托项目化运作模式,每年发布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课题,培育2-3个“校内心理名师工作室”,搭建队伍的专家化平台提升专业化水平。

5.品牌活动。围绕“5·25”与迎新季的主题教育,各学院开展主题鲜明、特色鲜明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学生覆盖率100%。心理普测率达到100%


上海海洋大学“管理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继续加强上海海洋大学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丰富管理岗位公约体系建设,落实上海市教卫党委“三全育人”示范校建设目标,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挖掘管理岗位育人元素,培养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的自觉性,提升管理人员服务能力,优化管理方式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管理育人环境。

二、工作计划

1.梳理管理岗位职责,发掘管理育人内涵

围绕管理育人系统梳理岗位工作职责,探索发掘岗位职责的育人内涵,有效发挥岗位育人功能;提高岗位招聘的科学性,将政治素养作为人岗相适的重要考量标准,强化岗位育人的重要性;突出管理岗位工作的服务性,以构建窗口岗位为依托,将微笑服务作为开展岗位工作的重要内容;着力营造以育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不断完善管理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制度、环境及人的管理育人作用。

2.强化教职工队伍管理,提升管理人员的育人素质

不断加强管理人员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坚持廉洁奉公、提高自身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持续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的培训,引导管理人员主动了解、熟悉当前师生的性格特点及喜好,提升管理服务的针对性;严格管理人员的准入条件,将政治考察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强调育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双并重。

3.完善管理岗位评价机制,探索育人功能评价标准

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建立包含育人功能发挥成效在内的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结果,作为考量育人成效发挥成效的重要依据;以上海市及学校育才奖的评选为契机,针对获奖的管理人员做好表彰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榜样教育突出管理育人的重要性;依托学校现有荣誉体系,将育人功能的发挥,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条件。

三、具体项目

1.强化理论学习,培育服务意识

要围绕党政理论、大政方针,结合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师德师风培训,支部建设工作,通过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校管理队伍认认真真读原著、悟原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理论水平;同时,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勤朴忠实”校训,将服务师生融入岗位工作全过程,培养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尽职尽责,主动参与营造学校管理育人环境,积极投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浪潮。

2.加强培训培养,提升服务能力

学校将管理队伍的培训培养统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针对管理队伍制定培养规划,将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培训常态化,设置管理通识性课程和适合各类岗位的专业性课程,由学校和部门协调完成。同时,要重视服务能力提高,将服务水平、服务成效、师生反馈作为考核考评重要标准,注重服务氛围营造,为师生提供舒适的办事环境。

3.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要围绕现有工作内容,系统梳理工作流程,秉持“教职工少跑路”的原则,精简线下工作流程,开发完善在线系统,通过无纸化办公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要引导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将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将工作服务转为微笑服务,将礼貌用语作为工作用语,做好服务工作的反馈和反思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服务效率。

四、考评指标

1.制定并定期修订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各岗位的岗位说明书,突出管理育人功能和要求。

2.加强队伍管理,制定机关工作人员礼仪规范,引导机关管理人员树立良好工作形象。

3.探索制定管理育人的功能发挥评价体系,将育人能力作为管理岗位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多维度评价育人功能发挥成效。

 


上海海洋大学“服务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服务各环节,明确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各项工作围绕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把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放在首位,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把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

二、工作计划

1.牢固树立育人意识。全体教职工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寓教育于服务工作之中,强师德、正师风、树师表,切实做到文明管理、文明服务,提升文明形象,使用文明语言,遵循教育规律,彻底转变重管理、轻育人的现象,注重用高尚师德和热心周到的服务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各有关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要体现“服务育人”精神,确保管理服务工作都服从于育人、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完善一流服务育人体系。强化“一流服务”意识,推进后勤保障服务、医疗卫生服务、餐饮保障、图书管理等服务育人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切实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推行服务岗位育人承诺制,与后勤保障教职员工签订承诺书。实施服务岗位技能提升计划,选派优秀员工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服务技能。

3.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责任。统筹、指导物业服务公司员工全面推广“微笑服务”。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积极创新管理服务方式方法,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全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4.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后勤服务品牌,把握育人重点。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明晰职责范围和岗位职责;引入专业公司开展服务质量评价;服务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热情服务,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使学生在接受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敬业精神的熏陶感染。要注重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热爱本职工作,认真、细致、勤政、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要关心爱护学生,切实为学生办实事、解难事,体现人文关怀。

5.积极营造育人氛围。全校各类服务场所要整洁、有序,管理服务程序要规范、便捷,服务态度要平等、诚恳,管理服务语言要文明、礼貌,服务工作要周到、耐心。要积极营造文明和谐温馨优美的育人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

6.努力改进工作作风。服务人员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要认真落实“首接负责制”,宁肯自己多走路、不让学生多跑腿,对接手的每一项服务工作都要尽力协调办理。全体服务人员要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要仪表端庄,主动热情,树立良好形象;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7.简化优化办事流程。以学生需求和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简化办事环节和手续,优化服务流程,加强管理服务场所文化建设,制作服务指南、完善服务标识,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8.引导学生自我服务,加强育人基地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结合后勤特点,开拓能源管理、志愿服务等基地。

三、具体项目

1.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依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中秋送祝福等主题活动,努力形成服务育人品牌。

2.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健康宣传进校园”“读书月”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

3.实施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学生制度,通过“结对子”“互帮互带”等形式教育、帮助学生。

4.组织“我与职能部门面对面”活动,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5.设立学生服务热线和信箱,建立微博微信平台,建立多渠道、全天候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学生服务工作。

6.开展上海海洋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工作。

7.推进实验室安全督导小组、学生伙管会等学生组织建设,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考评指标

1.组织领导有力。相关部门领导班子能定期研究工作,切实加强“服务育人”工作的统筹、决策和落实,积极探索相关部门育人育才的有效协调模式,有行动计划和相关专项行动组。

2.责任落实落地。相关部门结合育人实际,将方案实施纳入各自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有具体实施细则、具体制度、具体举措,并明确任务责任书、实施路线图、完成时间表和主要责任人。

3.服务满意率达标。统筹全校服务育人资源,设立有专项经费,助力各工作组、各职能开展服务育人的各项活动,各项服务的测评满意率达到预设标准。

 


上海海洋大学“资助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围绕励志、感恩和诚信等主题,以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素质拓展和技能培训等活动为载体,培养受助学生自强、自立、诚信、感恩意识,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二、工作计划

 

1.配齐建强工作队伍。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500配备校级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加强校院两级资助队伍建设,进行各有侧重的业务培训,增强资助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规矩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学生资助工作队伍执行力和专业化水平,从而提高整体资助工作能力和服务育人质量。

2.完善资助措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奖、贷、勤、助、补、减、绿色通道一体化的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力争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性化认定、动态化认定、精准式认定。规范各类学生资助项目的管理制度与政策执行,确保各类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做好受助学生跟踪服务。

3.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探索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举办形式多样的资助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积极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促进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积极探索发展型资助项目,激励学生励志奋发的情怀,推进资助和育人工作协同发展。

4.提升资助育人效能。加大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力度,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积极宣传助学成才典型案例以及资助工作所取得的社会成效,将资助工作与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

三、具体项目

1.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不同年级、不同地区学生的受助需求,针对不同的受助需求,开展差异化的精细资助,建立精准资助的机制。

2.举办奖学金颁奖主题系列活动,进行学校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的表彰,展示我校优秀学子的成长故事;发挥优秀学生的先进典型示范和引导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向善,提高责任意识和时代使命感。

3.用好上海红色资源,开展新生鉴往知来看上海主题体验活动。以“历史·发展与未来”为主题,精心设计主题体验路线,引导新生们了解上海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意义,了解上海的历史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激发新生爱党爱国情怀,更好地融入和适应上海的学习生活。

4.在校内创新形式宣传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之外,选拔优秀受助学生担任资助宣传大使,进行学生资助体系的系统培训,再让他们利用寒暑假返乡、返回高中母校,以自己切身受助经历现身说法,“为资助代言”。

四、考评指标

1.健全学生资助项目管理制度,规范评审学生资助项目,及时、准确进行学生资助资金的发放。

2.学生对学生资助项目的满意度较高,对自身成长成才有较大帮助。

3.加大对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挖掘并宣传受助学生自立自强、积极向上、回馈社会的典型事迹。在校级以上媒体有宣传报道。


上海海洋大学“组织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学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计划

1.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育人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一是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健全基层党组织的会议制度、情况通报制度、述职评议制度、党内关怀机制等,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

三是深入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优选精育学生党支部书记,抓好党务工作队伍建设。

四是不断优化学生党支部设置,探索在学生社区、学生社团建立学生党支部,不断改进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

2.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组织育人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是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大在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力度。

二是深入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创建工作,加强基层党建品牌建设,力争“一院一品”“一支部一特色”,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示范效果好的党建示范点。

三是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全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要积极联系学生班级,协助辅导员加强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建设,培养优良校风、学风和班风。

四是加强师生党员教育管理,严格规范开展党建活动,抓好党员发展、培养、考核,加强党员政治教育,着力增强党员政治意识、规矩意识,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充分发挥党校在组织育人工作中的教育引领作用

一是推进党校教学改革,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发挥党校理论教育“阵地”作用和党员党性锻炼“基地”作用。

二是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合理设置教学方案,科学制订不同发展阶段的培训计划,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增强党校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三是进一步丰富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和毕业生党员文明离校教育以及抓好“两优一先”表彰活动,突出养成教育价值,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四是运用易班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等党员教育平台。

4.充分发挥工会在组织育人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一是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职业道德培养。

二是充分发挥女教授的育人优势,广泛开展助力女大学生成长立志成才活动,不断增强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奋斗精神。

三是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劳动技能竞赛,激励广大教职工人人成为教书能手、管理能手、服务能手,为提高教职工的育人能力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

5.充分发挥共青团在组织育人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

一是从严治团,夯实团支部建设。进一步规范团员发展工作,严肃团规团纪,强化教育管理;创新开展“三会两制一课”,制定《上海海洋大学团支部工作手册》,规范团内组织生活;完善推优标准,建立推优机制。

二是实施“活力提升”工程。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激发支部活力,推进社团建团,探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网络建团等,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

三是加强学生骨干的培养教育。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坚持党建带团建,探索青马工程培养与党校培养学时互认机制,通过理论学习、素质拓展、参观访学、交流研讨、实践调研等加强学生骨干培养,进一步增强团学骨干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6.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组织育人工作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一是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提升四自管理能力。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发挥学生组织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作用;规范学生干部选拔、培训及考核,发挥学生骨干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四自管理”能力。

二是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学校治理。每年召开一次学代会,将学生会组织职能写入大学章程;差额选举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学生常任代表委员会委员;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常委会议,健全学生权益维护机制。

三是规范学生社团管理,构筑社团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社团年审、活动备案、“星级评定”考核等制度;配齐社团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与运行管理;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培育高水平特色社团,推进学生社团特色规范发展。

7.充分发挥各级关工委在组织育人工作中的协同作用

一是发挥“五老”优势,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召开老同志与大学生座谈会,积极向大学生传递向上向善精神力量。续开展“读懂中国”活动,切实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二是建好易班“同心圆”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传统模式下的“面对面”沟通教育和新媒体时代下的“键对键”线上交流互补助力,积极发挥关工委老同志育人正能量。

三是发挥“特邀党建组织员”作用。邀请关工委老同志作为特邀党建组织员为大学生讲党课,谈心谈话,发展党员材料审核把关等,助力大学生党员高质量发展。

三、具体项目

1.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围绕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党员发挥作用,通过实施组织生活创优行动、党员成长引领行动、时代先锋建功行动等项目,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立德树人中显现出来,为改革发展工作做贡献。

2.深入开展“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项目建设,加大教师“双带头人”培育力度,重点围绕重点建设任务,创新工作方法,创建平台载体,创立示范典型。

3.拓展工作阵地,重点支持在学生社区、学院等建设若干部标准高、具有示范性的“党员活动室”“党建服务站”,突出党建文化元素,体现党组织政治属性,发挥党组织育人功能。

4.依托党支部搭建校院领导与学生定期交流联系平台,落实党支部支委分工联系学生和谈心谈话制度,开展服务、帮扶、慰问等“暖心工程”;探索设置学生党员副班主任,建立学生党员工作站等教育实践岗位。

5.开展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制定《院级单位党组织建设标准》《基层党支部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创建工作。加强基层党建品牌建设,力争做到“一院一品”“一支部一特色”,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示范效果好的党建示范点。

6.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推动全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积极联系学生班级,协助辅导员加强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建设,培养优良校风、学风和班风。

7.实施党组织书记培训项目,专职组织员职业化、专业化培训项目,开展思想政治、业务能力培训,不断提升组织育人能力,探索专职组织员参加赴境外研修项目。

8.实施党建工作“助力”项目,聚焦组织育人热点、难点问题,定期立项党建课题,强化实务性、前瞻性研究;支持二级党组织开展“党建+”育人项目实践探索。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9.开展“劳模进校园”、“寻访劳模成长之路” 等交流活动,让劳模精神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10.开展“心灵之约”“学业导航”等活动,为女大学生进行科研启蒙、学业指导、女性成才、恋爱婚姻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1.组织女大学生参加“女性创客大赛”,激发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力,挖掘女大学生创业潜力,为女大学生搭建一个成长、展示及交流平台。

12.举办长三角海洋高校领袖研习营。打造长三角地区海洋类高校青年交流学习平台,组织海洋青年领袖赴革命老区开展学习,通过体验教学、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和仪式教学感悟体验了解国情、世情,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格。

13.加强学生骨干培养,实施“海马英才计划”。每学期开展校院青马工程培养,以“海马英才计划”为依托,培养学生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能够在学习生活中率先示范,敢于担当的海大青年。

14.培育高水平特色社团。开展学生社团的清理和整顿工作,推动学生社团规范化建设,选拔和培育优秀社团,提供组织保障,资源支持,引导社团发展方向和组织形式更贴合学生实际需求,进着力提升学生社团育人成效。

四、考评指标

1.实现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100%全覆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达到100%;教育部、教卫党委、学校层面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5个以上。

2.制定《院级单位党组织建设标准》、《基层党支部建设标准》《团支部工作手册》。

3.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专职组织员、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在学生社区、社团等探索建立党团支部2个以上。

4.实现全体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联系每人至少联系指导1个学生班级,校领导每学期至少讲1次党课和形势政策理论课;每年至少举办1次高质量伟大工程示范党课。

5.每年发展优秀大学生党员500名以上;校院两级党校每年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200名以上,每年组织党员开展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2个学时;每年选树宣传优秀大学生党员50人以上;每年举办1次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每年针对女大学生至少举办1次“心灵之约”“学业导航”等活动。

6.在二级学院、直属部门、学生社区建成党建活动室3个以上;培育出若干全国、上海、学校层面的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基层党建品牌项目。

7.定期举办长三角地区海洋高校青年领袖研习营;每年举办青马工程培训班2次以上,校院青马工程培训人数覆盖本科生人数10%以上;基层团支部每学期开展主题团日至少两次,培育高水平特色学生社团5个以上。

 


上海海洋大学“开门办思政”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强化校内协同、校际协同、区校协同、社校协同、家校协同,形成全社会支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以此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扩展学生见闻,在“开门看世界”的沟通交流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计划

大思政课堂不局限于校园,要坚持思政教育跨出校园、跳出学界,将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融合,实现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拓展延伸。

1.校内外一体化助力开门办思政

“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深入推进校际协同、区校协同、校企协同,进一步加强社会各方合作,推动建设若干校外育人示范基地、育人项目和育人活动,在育人内容、育人手段、育人载体上不断创新,推进“开门办思政”。让学校师生拥有丰富的“走出去”的实践平台。

2.临港区域一体化助力开门办思政

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特色,引领师生参与临港地区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工作,强化志愿服务,引导学校优质思政资源主动输出、服务社会,实现学校思政工作的溢出效应。

3.长三角一体化助力开门办思政

积极拓展思政建设格局,协同探索高校思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当中。充分利用学校加入环太湖高校联盟、与西湖大学等合作的契机,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共同探索企业思政和高校思政的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成果共建、平台共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际效果。

三、具体项目

1.高度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淞航”号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为学生提供远洋实习,“行走的课堂”、暑期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促进学生走进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开展实践学习,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提升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理论联系实际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和成效。

2.“请进来”社会育人资源和力量。全方位延展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充分运用学校社会合作资源,邀请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企业家、劳动模范等走上讲台,打造学校思政课堂上一支特殊的教学力量。

3.强化活动辐射。整合一批以资深教授、青年教师、研究生联合组成的“指导教师+高水平志愿者”团队,深入临港地区中小学开展海洋主题科普展览、海洋文化专题讲座等,提升青少年海洋意识、海洋素养;依托学校水上运动特色基地开展相应志愿活动等。

4.深化文化辐射。结合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周、上海市科普活动周、上海市民科技节等主题活动,推进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科普宣传、文化进社区、进学校的服务;整合艺术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大学生到中小学、社区进行文化活动交流等。

四、考评指标

1.不断创新“走出去”与“请进来”的育人活动,建成一批校外育人基地。

2.引领师生参与临港地区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工作,建设若干大中小思政项目。

3.在服务临港新片区发展、探索高校思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上海海洋大学“育人队伍建设”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充分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及育人工作方面的统筹协调功能。配齐建强教师队伍、管理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专门队伍,加快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引进,注重各类队伍培育培养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各类队伍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及岗位业务能力素养。完善构建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将育人效果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进一步畅通各类队伍晋升通道,探索试点开展部门内轮岗制度。

二、工作计划

1.完善党委教师工作部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建设和运行机制,补充完善部门工作职责,配齐建强人员队伍;不断加强党委教师工作部制度建设,有效搭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平台,为规范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提供保障;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牵头负责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保障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2.夯实教师队伍规划建设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编制设置,以教师人力资源报告分析为依据,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教师引进的针对性。继续做好教师培养工作,外争资源,内优流程,进一步发挥好人才计划申报对教师发展的激励性。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培训,运用专题讲座、沙龙、调研、参观等方式,引导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承担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统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强化专业能力培训,搭建培训平台,更好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3.发挥管理队伍育人功效

依据学校发展需求,进一步做好管理队伍编制规划,结合招聘录用工作要求,继续规范招聘录用工作程序,将育人功能发挥作为岗位招录的重要条件。按照上位文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做好管理队伍职级晋升工作,确保管理队伍的工作及育人热情。加强管理队伍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强化服务意识。

4.完善思想政治制工作人才队伍规划

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队伍,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生师配比,努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落实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队伍的“双重身份、双线晋升”政策,更好畅通职称晋升通道;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队伍各类专业培训和在职研修的平台,加强培训学习和学历进修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

5.加强引才育才工作体系

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管理工作,从引进来,服务好的角度出发,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外籍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帮助高层次人才尽快融入学校文化,投入教学科研当中去。进一步做好学校本土人才培育工作,积极组织做好各类层次人才申报工作,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合理优化申报流程,及时关注申报进度,做好各环节组织和服务工作。

6.完善育人评价机制和激励体系

健全各类队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育人评价体系,突出评价考核中的育人效果;进一步做好各类队伍育人评价指标设计,多维度设计育人评价方式,将育人效果作为评奖评优、职称晋升、招聘录用的重要条件;选树各类队伍中的育人先锋,结合岗位工作,育人效果,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学校范围内掀起育人学先进之风;探索建立育人激励体系,坚持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工作原则,尝试跟目标责任制、任务绩效、评奖评优相结合。

三、具体项目

1.组织建设方面

进一步完善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建设,健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在教师思想政治、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方面的功效;夯实教师队伍基础建设,做好教师人力资源规划;按照上位文要求,按照生师比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专门队伍;进一步梳理高层次人才队伍管理内容,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服务体系。

2.培训提升方面

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建好各类队伍的培训规划,围绕思政师德、业务素养,开展好各类培训工作;进一步落实教师培训规划,探索开展年度培训任务考核制;做好管理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不断提升管理队伍服务和育人能力;做好专职思政教师队伍岗前培训,协同组织部做好党务工作队伍相关培训。

3.考核评价方面

党委教师工作部继续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将育人效果作为教师评价、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将育人效果纳入管理队伍年底考核内容,将育人能力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积极构建多维度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突出育人效果在各类项目评价中的占比;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考察。

四、考评指标

1.进一步完善党委教师工作部运行方案,优化运行机制,提升教师育德意识、育德能力。

2.落实工作要求,确保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按照师生比1:350配备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达到师生比1:200、有专职副书记。

3.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将政治考察、师德考察作为招聘录用的重要依据,落实双线晋升政策,开展好年度职称评聘工作。

 

 


上海海洋大学“高校智库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立足于我校水产、海洋、食品领域的学科优势,整合学术、学科资源,构建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的新型纽带关系,将决策咨询工作作为学科建设特别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任务,在“智库”建设和服务中,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推动高质量学科成果产出,提升教职工育人能力,增强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水平。

二、工作计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和“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开展高层次应用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研究,不断提升我校学科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及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

按照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建设思路,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深入推进我校决策咨询工作。一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服务海洋强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需求,聚焦水产、海洋、食品特色学科形成几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国际战略视野的决策咨询研究团队;二是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决策咨询项目管理,发挥水产、海洋、食品等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围绕特色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咨政建议,推出成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战略布局、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运行等开展前瞻性研究,提供决策性咨询。三是把加强决策咨询工作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任务,建立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管理运行机制,做好统筹规划,明确任务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三、具体项目

 1.培育决策咨询人才队伍,组建专业化团队。建立决策咨询研究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机制,通过平台搭建、项目支持、信息服务、培训辅导等举措,推动学校各领域专家学者以文咨政的工作热情,营造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积极氛围。遴选确定立场坚定、理论深厚、视野开阔、熟悉情况、掌握政策、联系实际的专家学者,初步形成学校咨政研究核心人才库;构建密切联系机制,引导和支持专家围绕全局、战略问题和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的研修跟踪培养,组织其参与实践考察、社会调研、挂职锻炼,在各类人才计划、团队建设、科研项目、出国访学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有计划地推荐参与决策咨询研究的专家学者到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挂职任职;支持决策咨询人才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参与、举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

2.培育决策咨询研究项目,打造特色品牌

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远洋渔业、国际渔业履约、极地与深远海、海洋生物、食品安全等研究领域,扶持和引导具有明确的决策咨询研究选题方向和良好前期研究基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探索开展长期性、跟踪性、储备性研究。培育一批创新性、竞争性强,并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目标需求的决策咨询成果培育项目,持续推出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成果。鼓励教师与实际部门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健全决策咨询内涵建设项目培育制度,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透明的立项机制,建立长期跟踪研究、持续滚动资助的长效机制。

3.构建供需对接平台,加强交互式沟通合作

联合各学院、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学校相关研究机构、平台,建立决策咨询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注重决策咨询研究中的跨学科、多学科参与。加强科研对接服务,畅通决策咨询信息发布者与研究者、智库源与需求者之间交互性的沟通渠道。加强决策咨询专题数据库、资料库和实验室建设,重点推进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建设积累,促进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为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方法支撑,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约请政府部门相关专家来校讲座培训,定期对学校咨政建言的撰写进行指导,及时传达政府决策需求,推进学术话语体系转化,不断提升我校咨政方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读性。

4.拓展报送渠道,建立多途径传播机制

加大决策咨询成果报送力度,拓展报送渠道,为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提供多方位的决策咨询服务。规范发布流程,按照“定向征集、集中报送”的工作要求,决策咨询研究信息报送应纳入整体信息报送体系,由学校统一报送市教卫工作党委办公室。鼓励建立其他信息报送渠道,为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须经校党委审核把关后报出,切实把好政治关和质量关。通过举办和参与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等,加强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的沟通,畅通信息交流和报送渠道,帮助研究人员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评指标

1.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决策咨询工作的领导有力。

2.建立成果评价机制。建立决策咨询成果报告制度,成果应用转化率较高。

 3.加强日常规范管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有效,成果发布管理规范。

4.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智库机构的交流合作。学校在国内外的智库影响力有提升,能得到各方的工作肯定。 

 


上海海洋大学“美育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美育育人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发展我校美育教育的特色,调动美育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我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美育教育的获得感,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的育人格局。

二、工作计划

(一)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美育师资高层次人才,改善美育师资结构,提升美育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鼓励我校美育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与社会影响力,在美育通识课程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我校美育课程的数量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根据学院引进人才的规划和现有各位老师的特长,将美育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拓展美育类课程。组织建设具海洋特色的美育课程,加强具有我国特色优秀文化传统等美育课程建设。

(三)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积极促进各类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增强艺术育人氛围。学校组织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演出,对全校学生展示,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四)搭建美育实践活动平台,建设高水平艺术社团。积极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学生美育创建多元化实践活动平台,充分展现上海海洋大学的美育教育成果。学校举办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艺术展演活动,通过艺术讲座、艺术表演、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让我校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美育的价值。

三、具体项目

(一)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美育课程建设,自2020年起,每年引进2门以上美育在线课程,用于本科生选修,注重建设艺术类在线课程,安排专项经费实施招标拍摄,保证在线课程质量。选派老师参加在线课程建设培训,打造学校美育金课,让在校生能够学习到优秀的美育课程。提升美育教学质量,增加开始艺术类课程,加强课程建设,2022年前建设23项校级以上的精品课程;积极申请校级以上美育教学教改项目和文化建设专项。

(二)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项目

积极举办各类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在现有的项目基础上,再增加建设23项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艺术活动项目。

(三)高水平艺术社团建设项目

进一步加强建设社团建设,开拓23个新的高水平社团项目。

四、考评指标

1.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开足开齐公共艺术教育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

2.将公共艺术课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建立公共艺术课教师工作量计算制度。按标准配备美育教师人数。

3.每年举办学生全员参与的大学校园艺术节等活动两项以上;积极参加上海市和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师生基本功比赛。

4.增加美术、音乐、舞蹈教学专用教室以及琴房、画室和排练厅。为美育教学和科研购置相关图书、影像等资料,满足全体师生学习、教学、科研需求。

 


上海海洋大学“特色运动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1-2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享受运动乐趣;具有强健体魄、坚强意志、集体观念、规则意识;具备未来从事海洋相关工作的安全知识和涉海运动技能;爱校荣校、诚信爱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计划

1.     体育课程个性化改革计划

根据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发展水平,构建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体系。

2.     学生运动员培养计划

进一步选拔学生运动员,推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3.     海洋人才涉海技能实训计划

通过多种体育活动途径和方式,强化学生海洋观念,培养学生涉海技能,提升学生服务“海洋强国”的能力和志向,激发对祖国辽阔海疆的热爱。

三、具体项目

1.社团和运动队学分制管理项目

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学生和老师共同选择上课时间、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教师为主师生互选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将若干社团和运动队训练纳入学分制管理。

2.体育代表队建设项目

组建若干校体育运动队,制定学生运动员选拔、注册、训练、参赛、奖励等管理细则,公开选拔学生运动员,组织校内外体育竞赛。

3.涉海技能实训平台建设项目

加强水上技能师资培训和人才引进,加大教学场地、器材投入和保障,以多种形式开展涉海技能实践实训,提升学生水域安全能力和涉海运动技能。

四、考评指标

1.拟定《体育社团和运动队学分制管理办法》,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开设体育社团课程和运动训练课程。

2.拟定《体育代表队管理办法》,建设若干校体育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争取荣誉。

3.开展龙舟、赛艇、游泳、水球、潜水、桨板、水域安全技能与救护等涉海技能实践和实训。


上海洋大学“国防教育育人”实施计划

 

一、育人目标

充分发挥上海海洋大学学科优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海大风格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学生树立牢固的家国情怀,真正把学生培养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计划

1.加强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意识形态防范意识、增强防间谍意识和安全保密意识,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推动开展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军。

2.统筹各方,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强化日常安全检查,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上海市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加强师生安全教育,营造安全文化氛围。联合后勤部门,发挥宿舍、食堂、生活园区等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熏陶作用,在开展后勤、安全服务中实现服务育人。健全校园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对师生的服务质量。

三、具体项目

1.聘请国防军事专家来校给大一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座,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工作,完成军事技能训练所有训练任务,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给大一新生做征兵宣讲参军入伍的优待政策,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军。

四、考评指标

1.完成国防军事爱国主义教育讲座。

2.举办有关国防教育的宣传活动和知识竞赛。

3.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军,完成目标任务。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办公室              202032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