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茂泉:浓厚的教育情结

发布者:陈慧发布时间:2017-06-02浏览次数:446

葛茂泉:浓厚的教育情结

                             发表时间:2013-09-29                             阅读次数:10次                         



       学明理,学做事,学做人,不怠终生。  

 葛茂泉(1939.4-    ),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热能及动力工程专业教授,1993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3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水产品加工系冷冻专业。曾在日本“东京东洋制作所”和“东京水产大学”进修。1987-1999年,先后任食品科学技术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工程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食品学院院长等职。


       略带花白的头发,和蔼可亲、神采奕奕、精神矍铄——这就是葛茂泉给人的印象。

心系发展

  葛茂泉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水产学院水产品加工系担任“冷藏工艺学”助教。次年受学校派遣到上海市委党校学习。结业后被安排到水产品加工系党总支从事学生工作。在上海水产学院奉命搬迁厦门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之际,他担任制冷专业“制冷装置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参与若干冷库工程设计和学生带教工作。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上海水产学院建制,迁回原址办学。葛茂泉积极投入复校、重建和教学工作。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选送年轻教师赴国外进修,改善实验设备,使系里的教学、科研逐渐步入正轨。恢复办学期间,他受学校派遣赴日本“东洋制作所”和“东京水产大学”进修。回国后先后担任食品科学技术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1993年学校推行“系”改“院”时,他随“制冷专业”调往“工学院”,任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1995年又与“制冷专业”一起调回食品学院,半年后继任食品学院院长。

   葛茂泉在党务和行政岗位工作12年,认真团结广大教师,积极推动国际合作,邀请美国、日本、加拿大、爱尔兰等国专家来校讲学,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渠道,使教师们及时了解国外食品与制冷科学的发展动态,对提高教学质量及促进科学研究,起了良好启迪作用。他大力发扬教师们的创新精神,在学校支持下经过几年努力,建立了农业部所属“制冷设备质检中心”,配备了经过严格标定、完备的检测仪器、仪表,承担着国内制冷、空调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任务,检测水平达国内先进,极大提高了我校制冷专业在我国制冷业界的地位。他积极支持陈有容教授等老师与瑞典皇家科学院Alm教授合作的“发酵豆奶”科学研究项目,在我国首先研发出含三种益生菌,含菌数达108/ml的“发酵豆奶”,确立了我校在食品发酵学科领域的地位。为了充分利用淡水渔业资源,研发高档鱼糜食品,食品学院充分挖掘人力、物力潜力,大力投入我校与日本农林水产省JIRCAS的合作研究项目,引进上千万元研究经费和仪器设备。经过多年努力,不仅取得预期研究成果,而且造就了一批科学研究人才。

  葛茂泉深知没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建成高水平食品学科。因此,他特别注重人才引进和青年才俊培养。在他任内引进了一批资历深厚的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及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积极支持青年教师的上进要求,创造条件派遣他们出国留学。部分学成归来的博士或博士后,都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者担任领导职务。

  除繁忙的行政工作之外,他还承担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他曾主编全国水产院校统编教材《冷库设计》,参编国家标准《冷库设计规范》、《制冷技术问答》、《新编制冷技术问答》及华东地区通用《5吨氟利昂冷库标准设计图集》等书籍,发表学术论文数10篇。90年代初,承担“上海××冷冻厂万吨冷库制冷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项目的研究开发,此后便开始对制冷系统热动力学的研究。在带教研究生过程中,先后立项“正逆双向变速送风、换热面积可调的冻结装置研究”、“制冷装置模糊控制理论的研究”等若干研究课题,取得较大成果。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努力提高带教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在诸多成果中,国家标准《冷库设计规范》获国家计委工程建设优秀规范三等奖、个人获国家计委三等奖;参与“肋板式鼓风冻结装置”的研制,获“肋式铝合金换热板”实用新型专利和上海市职务发明三等奖等。

  他积极参加社会学术团体活动,曾担任中国水产学会“制冷与水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产学会“渔业制冷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冷冻食品专业学会”理事;上海制冷学会“对外交流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通过他协同其他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构筑起学校与中国制冷业界的联系渠道,对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办学效率,扩大制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情系水大

    葛茂泉热爱水大,即使在退休以后仍然关注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现在还应聘担任食品学院的教学督导,并担任“上海水产大学老教授协会”副会长,“食品学院退教协”会长等社会工作,继续发挥余热。对于因为学校即将面临迁址而引起的不同反应,他表示理解。在短期内,搬迁或许会对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和师生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师生们有些担心是正常和必然的。但是从长远看,我们能够在有着足够大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和生活设施、优美的海滨环境中办学,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校规模和内涵的拓展与深化,有利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目标的实现。暂时的困难一定能够较快克服。他对我们学校的美好前景充满憧憬。

   长期从事行政工作的经验积累,使他比较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办学理念。他认为我校食品学科历史悠久,从1912年建校开始就设立了制造科。发展至今,不仅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而且特色鲜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内外高校之间的教育竞争日益激烈,但食品学院只要能脚踏实地、开阔思路、群策群力和勇于创新,完全有条件,有实力争创国内一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从中,我们看到一位老水大人对学校真挚的关心和深厚的感情。

  葛茂泉对年轻学子寄予厚望。他说:“现在青年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见多识广,生活内容也丰富多彩。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一届比一届强。在我们学生时代,没有电视、电脑,没有电化教学,生活也十分清苦。但大家都能勤奋学习,努力上进,业余时间也生龙活虎,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我们学校的水上运动名闻遐迩,赛艇队、游泳队和水球队都是上海市高校代表队。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原国家男子赛艇队总教练陈士麟等都是我们的校友”。他对今天不少青年学生往往局限于个体活动、沉湎于上网聊天,缺少体育和文娱等集体活动表示忧虑,觉得应该予以改进。他说:“今天的莘莘学子,‘智商’足够,‘情商’不足。虽然本科教育是知识本位,但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年人,亟须加强‘养成教育’,提高‘情商’比例,力求全面发展,这是成才必由之路。”

  在高校默默耕耘了40多年,葛茂泉充满深情地说:“我们这一辈人,共同的特点是对事业的执著、忠诚,老实人办老实事。一辈子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过。我们信奉的是‘螺丝钉精神’,忠于职守,奉献终生。我们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食品学院  李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