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慥:平淡才是真

发布者:陈慧发布时间:2017-06-01浏览次数:144

王慥:平淡才是真

                             发表时间:2013-09-30                             阅读次数:7次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王慥(1937.2-    )上海人,民盟盟员,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教授。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曾在日本东京水产大学食品生产学科进修。曾任食品科学与工艺研究室主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参编有《食品保鲜贮藏手册》、《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著作。


  他是一位学者,在科研领域上严谨细致,谦虚谨慎,沉浸其中,身体力行地辉映出一种毕生的执著追求。

  他是一位严师,在教育教学中严格要求,悉心教诲,孜孜不倦,总有一种默默的力量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位人。

  他就是王慥,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74年到厦门水产学院工作,在教学、科研岗位上一干就是近30个年头。

  王慥一直秉承“踏实,严谨,务实,低调”的做人信念。然而,在这看似简单的信念背后却浓缩着动人的故事……

求学,孜孜不倦

  王慥的童年,经历了抗日战争等战乱动荡,加上父亲早逝,家庭重担落在母亲一人身上,繁重的家务,使母亲几乎没有时间过问子女的学习。他虽然和同龄孩子一样,也喜欢嬉闹玩耍,但仍能比较自觉地认真学习,成绩较好。1954年,王慥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在这所著名学府里,他感到四周都包围着高深的学问和广博的知识。这使他更加踏实、刻苦,同时享受着知识带给自己的快乐。

  王慥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进入大学后外语教学要求是俄语。他在学习俄语的同时,并没有把英语丢弃,依然凭着一本英语字典,啃读英语版化学教科书。到大学三、四年级时,已经能顺畅地查阅英语参考文献了。王慥说:“那段学习历程虽然比较艰苦,但是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放弃英语,它对我后来的研究教学工作帮助很大。”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不开实验室的动手实验。对每个化学实验,无论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还是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他都认真对待,从中领会着化学世界的玄妙。由于化学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有趣的故事,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意味着一个奇迹,因此,王慥不仅关注化学变化的现象,而且关注其中每一个细节变化。对知识的热爱,使他忘却了学习的艰苦,反而觉出一种乐趣。王慥回忆道:“年轻的时候再苦再累也没什么。这些经历会让我们一生都受用的。”

教学,深入浅出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王慥195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中南化学研究所从事人造纤维、灌浆材料等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这里的学术氛围和研究项目,为他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1974年王慥被调到厦门水产学院加工系,从此开始了他20余年的教师生涯。教学方面,他主讲《水产食品化学》、《食品物理化学》等课程。由于有着良好的知识积累和研究所的科研经验,他上课时娓娓道来,带着学生深入浅出地游弋于化学殿堂。既有融入个人体会的理论解读,也有理论在科研中具体应用的生动事例。短短45分钟课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谁知道,为了上好课,每次王慥都要花去很多时间。他的认真和细致,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师道传承,学生向老师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很多情况下也会受到师风影响。学生喜欢上王慥的课,但有时又有些畏惧他的严格。他的认真,他的一丝不苟,他对细节的要求,使想马虎敷衍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怠慢。对于研究生同学,王慥也是丝毫不给面子,可以说,甚至是顶真到从来不把学分随意做人情。有一位研究生就因为王慥的“严格”两字,在修学一门《食品物理化学》时,自感最终没法混过关而半途放弃选修。许多年后,这些学生一提起王老师,溢于言表的除了感激和感谢,更多还是对老师的为人治学的敬仰。虽然当时学习时颇感压力,有时也难免有些抱怨,但他们工作之后竟发现就是老师的这种治学精神时刻激励和影响着他们此后的求学工作。王慥带过不少学生。他自己已不记得曾经付出过多少辛苦。可在学生心里,他始终是把他们领进社会的恩师。那一张张充满期待的天真的脸,总是时不时生动地浮现于他眼前。对于学生,王慥说:“我未曾希望学生对我心存感激,只是觉得帮助学生走好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我的责任”。

  严谨是王慥一贯的风格。但严谨之外,王慥对学生也有细致入微的关怀。他经常与学生谈心,谈学习,谈人生,谈家常,一改他课堂上的不苟言笑,而是以一位慈父般的关爱与学生促膝交流。严格或许增添了他与学生的距离,但关怀又使他与学生的心灵走到一起。王慥以他的关心、爱心、耐心,帮助年轻学子明白了什么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他的学生说:“王老师的真诚与关心,使我们十分感激能遇到这么一位好老师。”“他的那种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学风让我们都很佩服。这不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他是一位好老师。”

科研,求真务实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问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漫漫长路。很多情况下,科研人员并不清楚下一步研究可能会带来什么。成功或失败,常常仅在一念之间。一切过程都在期盼与未知中进行。结果在哪里,时间会多久,是否会成功……正是这种扑朔迷离、变幻不定,使幼时的王慥就对科学问题产生了探寻热情。

  在校园里,除了上课只要一有时间,王慥就会一头扎进实验室,一呆就是半天。在这里他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沉浸于知识应用的喜悦。在对水产品进行保鲜研究时,他常常一次次失败,再一次次尝试,有时许多次辛苦努力都会在一瞬间付诸东流。对此,失落、迷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再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反思,一次次改进。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管遇到怎样的挑战,“严谨、踏实、求真”一直伴随着他,始终没有被急燥草率、急功近利所打扰。

  做学问没有平坦的大道,更多的是坎坷泥泞的山路。只有执著、坚定的追求者,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山巅。然而,就在登上山峰的那一刻,我们发现需要攀登的山峰其实远远不止一个。学然后知不足。或许因此,使王慥总是保持一种令人景仰的谦虚、低调和淡泊:“我很喜欢科研。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漫长过程,充满挫折,有时甚至结果很糟糕,但是,当在无数次尝试后取得成功,其间的乐趣却难以形容。”或许,正是对科研的热爱才是王慥心智的核心,正是对知识的博学才使他更加谦虚地要求自己、面对生活。在如今科研或价值评价体系有些浮躁和失衡的时代,王慥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敬仰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的培养,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始终是紧紧握住历史的接力棒,始终都没有放弃用身体力行的力量去影响年轻人对科学的选择和态度。因为他坚信:历史的重担必将要由年轻一代挑起。“在王老师手下干活真踏实!”

人生,淡然平和

  积极、愉快、乐观的生活态度,使王慥拥有了充实而丰富的人生。他待人诚恳、谦和、宽容,威严中不失人情味,严肃中透射着真诚关怀。难怪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喜欢《居里夫人传》。他崇拜居里夫人刻苦钻研、不畏艰苦、寻求真理的挚着,但更欣赏居里夫人的淡然,欣赏她质朴的人生。

  他说:“平和的心态很重要。无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上,都是为人处事的重要方面。”淡然,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平和,是他对人生的诠释。退休后他喜爱打太极,听古典音乐、轻音乐,看京剧,旅游也是他的最爱,“人总是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进步。到处走走,可以学到更多东西。”平淡的家常,平淡的生活,使他享受着平淡的乐趣。这不免让人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平淡才是真”。

  王慥的一生是“平平淡淡”的。犹如温润的暖玉,在质朴淡然的表象中,给我们的却是一种亲切、恬然和清雅的光泽。难怪中国人那么爱玉。


 (食品学院  须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