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访“名师”这些天——2012-2013年校优秀教师报道校园记者手记

发布者:陈慧发布时间:2017-06-01浏览次数:717

我访“名师”这些天——2012-2013年校优秀教师报道校园记者手记

                             发表时间:2013-06-20                             阅读次数:2066次                         


   随着最后一篇——第57篇稿件发出,历时长达三个月,由校党宣部组织的“2012-2013年校优秀教师系列报道”终于落下帷幕了。本次师德系列报道,本意在“集中采访报道过去一年里为学校各项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希望全校教职员工学习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为我校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为做好系列采访报道,宣传部制定了详细的采访计划,对采访提纲进行数次修改,并对学生记者进行了采访培训,对采访文章数度修改。尽管由于部分教师出国在外无法接受采访,但通过学生记者的眼和笔,一个个形象鲜活、充满个性的教师形象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通过采访报道,学生与教师的心贴得更近了。下面刊发两篇“记者手记“,文中记录了学生记者采访中的所思所悟,供大家参考。


记者手记一:

  今年大三的小编我刚接到任务时,估计和读者们一样深感郁闷——“又要搞这种老套头的人物宣传了”。

  但我过手改了近20篇稿子后开始发现,平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的确“不一般”,他们中的一些人真的值得我们写、值得我们发!读了他们的故事,我的思绪渐渐游离起来。

  我深深地感到,这些文章写的其实全不止“怎么做好老师?”、“怎么培养师德?”这些工作上的问题,更多的则是流露出这些三四十岁的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和用生命积淀下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生和做人是不分家的。这些文章写的不止是一件件教学的故事,更是一个个完整的、有思想的、经受磨砺的成熟人。

  对这些在大学——一个相对纷繁社会自成体系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了十几年的人,她们谈及的关键词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感恩”、“和学生为友”、“换位思考”、“兢兢业业”……在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工作可能琐碎、繁杂,抑或忙碌、紧张,但都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心是慢的”。

  面对不景气的就业状况、迷茫的未来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急于脱颖而出的我们总想借鉴前人的经验。窃以为,这57篇报道中应该就藏着一些答案。不管是启发、学习,甚至是批判,他们的故事都值得我们这些年轻学生一读,以启迪心智、完善人格。

   最后想表达的是“歉意”。由于这六十八篇报道全是由我们这班学生记者完成的,繁重的课业和采写上的稚嫩或许使我们的报道没能全面还原出每位受访者的原貌。在此,恳请耐心接受我们采访的老师和各位读者见谅。

 (校学生记者团团长 华昊)

记者手记二:

  本学期记者团工作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师德采访了。至今为止我有幸采写了57篇优秀教师稿件中的7篇。

  原以为这师德采访不过就是走走过场,但真正与他们对话后,心里除了感动佩服再无其他,甚至还希望能有机会可以多采访他们。这7名老师中有的在校身居高位、有的文学功底深厚、有的深得学生爱戴。不说他们的教学成绩如何了得,也不说他们头顶的各种光环,单是采访过程中的细微小事就已说不完道不尽。

  科研工作紧急,教学任务繁重的顾湘老师熟悉后,在短信邮件中亲切的唤我“嘉怡”。

  面访第一印象很是严肃的江崇文老师,在聊过几句后竟然把话题一转,关切地询问我脸上长痘痘的情况,还说要给我推荐他女儿以前用的祛痘护肤品。

  每年要负责500多名同学就业工作的刘鹏老师在百忙中还抽出时间接受采访。采访时还一个劲的对我说:“同学真是辛苦你了,麻烦你了”,出门前还一直客气地让我先走。

  古文功底十分深厚的蔡闯老师,我在文章中误读了他的字画,以及没来得及刊发他确认稿件这种种让我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饶恕的事儿。于此他不仅没有丝毫责备,反而真切耐心的给我普及古字画阅读方法,邮件中安慰我不要难过。他说,没能刊发他确认版的稿件不是我的错,是他自己不好,拖了那么长时间。

  采访远在美国游学的秦元海老师,他本人刚到美国,诸多事务需处理,但是在来往的邮件中对学生提到的每个问题都细致回答。算算时差,秦老师回复我邮件的时间已是美国的深夜。

        采访中这样细微的小事、温馨的画面还有很多。也许是女孩子天性使然,我没办法清晰记得他们所获每一项荣誉,可是我却记得采访中他们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帮助,在几个月后的今天想来还是满满的温暖与感动。这些点滴的温暖我想在多年以后我都不会忘记,忘不了博学,儒雅,宽宏的他们是如何包容我这个初出茅庐什么都不懂的小丫头。

  你若问我:在采访中难道就没有出现不配合,不太好的画面吗?当然有,例如采访时老师一不小心打开了话匣子,倘若闲时我很乐意倾听,可采访时间有限,这样耽搁的是老师的时间。我只好想办法尝试牵引他朝我想要谈的方向去。再如有的老师讲了个事例,我想把它往主题上靠,于是我需要换个问法或者把它总结一下,但此时才发现自己的言谈已到了有些糟糕的地步,词穷的情况屡屡发生。害的好几次老师都要问我“同学,你再说一遍,你到底是想问什么呢”。这种时候就是特别囧的啦,在接下来的好几天都不太敢直视那样的自己。

  采访后的写稿也是一个问题。通常是打开一个空白Word文档,发呆,偶尔打上去一两行字,之后又慌忙删掉。不是没有访到足够内容,而是自己不忍下笔,心里想写的东西无法表达。害怕一不小心写出来的文字没展现出老师们的形象,呆许久才意识到交稿的时间已至,只好急忙堆字,这样的结果便是每次交上去的稿子都问题百出,从标点符号到选词用句,如此循环直至如今。这里还要说一句:真是为难改稿的学姐学长了。

  采访“名师”这些天我遇到了诸多问题:不知该如何下笔、没能写出好的文章、采访时的错误百出,这种种的一切都是我个人原因。对此老师们们却一直予我以包容、宽怀、指导、鼓励。他们越是这样,我越是多几分的讨厌自己,怨自己为何没办法写好,暂不说把他们的形象塑造多高大,单是他们在我心里的或慈爱或温惠或儒雅的样子我都没办法传递给大家。

  始终觉得感性的东西才是软的,才是能碰到我们内心的。很多硬的东西可能是会较有说服力,但是那些东西砸到人一会儿感觉就过去了。我希望我写的不是这个老师获了多少多少奖,而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由此来展现他的魅力。尝试后,和学长学姐相比,我还做不到。

  有人说人物报道对于年轻人是一个绝对挑战,因为人物报道,不仅仅需要你驾驭文字的能力,采访的能力,还要看你能否以自己的阅历、经历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去感悟事件和人物;去和采访对象流畅地对话。这一项项写好人物报道所需的条件好像都没有,而在我一直没有写好但一直坚持写这过程中是大家的鼓励和内心的热情推动着我向前。

  我知道文采,文笔,深度,思想这些写好文章必备的东西是急不来的,没有扎实的功底,踏实的态度,认真的学习,永远也做不到。所以,我不急,也不恼,只是偶尔有些担心有些怀疑,这成长的脚步是不是太过缓慢呀。嘿嘿,多少时候我就会很“二”的安慰自己:“没事呢,说不定是瓶颈呢”。然后再打击一下自己“呵呵,你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那些被你仰望的学姐学长,你只看到他们文章的好,你有没有看到别人在背后付出的艰辛呢。”

  从不曾奢望能写出多动人的文字,能把人塑造得多高大。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天能把内心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能写出这些优秀的老师在我心中的样子,把他们在课堂中、工作中的最真实的一面完好的通过文字传递给大家。不是那些硬邦邦毫无滋味,而是写一些能进入到人心里去的东西,至少是能进到自己心里的。因为有这个目标在,所以喜欢着现在做的事,喜欢着自己现在的模样,很踏实。

 (作者:吴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