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十二(赵勇):有所追求是我的理想

发布者:陈慧发布时间:2017-09-18浏览次数:220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 发布日期:2014-12-03 14:45



人物简介:

赵勇,197512月出生,1999年入党。1998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硕博连读,获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058月进入我校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市级重点项目2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1本,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有所追求是我的理想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用在我身上很贴切。我来自农村,家境条件也不好,那时候有个很热门的词汇“跳农门”,我从读书开始就一直为之努力着。高中时对未来的专业、方向、职业等等,都是不知道的,高考填志愿时,看着哪个专业热门就报哪个,结果没去成,后来上了南京农大。那时候,我心里觉得农大不好,众人眼里它不是很光鲜、很出色的大学,当时社会上普遍看法就是学计算机等新专业很有潜力,而做地质、农业方面的研究则被认为很辛苦。

刚开始接触微生物学,不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好,也没有想过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大学毕业以后,我去了广州打工大半年,发现这样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有了自我要学习的愿望。几番周折,我回到南京农大考了微生物学的研究生。其实当时如果不考研的话,从满足生活需求的层面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我想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事业。

人生过程中要适时地设定一些目标,志向要高远,所谓“望高得中,望中得下”即是这个道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况,还要给学生启智,在古希腊“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我们不能把科学和智慧分开。我所推崇的就是,希望年轻人都尽量趁着最美好、最有精力的时光去奋斗、去追求。

我的教师追求

  谈及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单单针对教学或说科研来讨论是不合适的,教学和科研两者都应该有适当的工作量,教学和科研其实是相通的。

现在食品学院担任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生的教学工作。三者有共同点也有区别,本科生以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为主,研究生和博士生以传递科研前沿的趋势与变化为主。我很喜欢为学生们讲解自己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感悟,包括从电视、书籍、资料文献等处获得的新鲜观念。作为老师,我觉得上课除了要教授专业知识,还要很好地传道。韩愈的《师说》里讲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是第一位。在我看来,“传道”是指让人认识道理,继而形成道德。学习专业、科学知识以前,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经常教导学生,读书不是纯粹地为了得到更高层次的文凭,在写论文、做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锻炼品格,养成克服困难的品质,今后才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

科研上有所追求是个辛苦活儿

  做科研是个辛苦活儿。当前我在科研项目上投入得更多一些,有时凌晨还在整理资料,同事并不理解,他可能觉得没必要这么拼命。我就和他开玩笑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虽是熟悉同事之间的玩笑话,但也表明我对事业、精神的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让我觉得很快乐,我希望把它做好。

科研工作,重在细节。像平时做课题的时候,我会把总结报告整理、装订起来,让别人翻阅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这些细微的地方就能够体现品质。我总希望把这些细节做得更细致一些,平时也注重习惯养成。

科研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拥有学习、创新的能力。有时候科研遇到困难或是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时候,我就会去自主学习这些新的知识,去努力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也从他国先进的理念中发掘灵感、收获经验和教训。

经常有人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科研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这种情况。2005年,我着手“分子生态形变”的课题研究。本来想把它做到“区分到株”这样精确的位置。尽管答辩时,专家也觉得课题很有潜力,但最后的课题成果却没有达到预想的这一步。因为当课题准备实施的时候,我才发现软硬件设施都很缺乏,完成起来遇到很大困难。所以我认为,在做科研的路上不要好高骛远,要跟我们身处的现实和各方面情况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做出适合当前的研究成果。

科研要追求与现实相结合

2006年,我到农科院参加会议,英国食品研究所的专家提到食品风险评估安全的研究领域,这在当时是全新的理念,也是国家所需求的。于是,我开始接触预测微生物工作。我本身专业为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微分子深探技术,而风险评估属于报数据、用模型进行预测预估风险的工作,其中拓展到数学知识。而在数学这一模块我遇到了困难。有些人遇到问题时可能放弃或是转向别的研究领域重新开始。但我没有退缩,我找到信息学院的教授,向他们虚心学习。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完成了非线性模型、现有模型的解释等与数学相关的工作内容。在这过程中我并不完全只是看着他们做,也尽力去花精力和时间学习,有疑惑和不理解的地方就马上提出、尽快解决。用学习来充实自己,这样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就能独立地解决了。

现在教学任务较多,与外部世界缺少一些交流与沟通,无法第一时间了解新的东西。出去开会不仅能够知道一些新思路,更重要的是建立人脉关系网络。有一年,我参加了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年会,这是一个世界性大会。尽管从专业角度来看,学术气氛不是很浓,并不是当今真正科学中很前沿的东西,但却聚集了全世界那么多的专家来参与。我想,其中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本身的强大性,会议不仅覆盖面广,而且从会议议程、设计、板块等都设计得很人性化,涵盖不同领域,人们从中基本都能找到想要关注的地方。正因如此,才会吸引众多尖端人士参会交流。

从中给我的启发是,从事科研工作首先要有专业的知识、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在专业领域懂地“够硬”,自己本身不能一知半解;其次,有了专业知识还要去应用,不学以致用,自身所学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对社会、国家、人民也没有用处。所以科研工作者就需要在有了专业的知识、本领后积极地参与到公众宣传中去,去引领这个社会,在学术方面也能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