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斌:援学海外,耕耘不止

发布者:陈慧发布时间:2017-06-01浏览次数:342

黄志斌:援学海外,耕耘不止

                             发表时间:2013-09-29                             阅读次数:12次                         



       任人唯贤,海纳百川!

 黄志斌(1926.9-    ),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水产加工工艺教授,1992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品加工系,从教40余年。曾任中国水产协会理事,《水产学报》编委。先后发表《鱼油中W-3多脂酸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等论文,主编或参编《水产品综合利用工艺学》、《鱼露与水解鱼蛋白》、《水产品工业手册》等著作。


  据说上海水产大学家属院住得都是水大资深教授,一股敬意在心里油然而生。我们怀着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寻找着黄志斌教授的住处。

  当扣响门铃,映入眼帘的是位和蔼可亲、令人敬仰的老人。“你们来啦,快屋里坐”,在话音落下的一瞬间,我们又突然想起上午黄老电话里的声音,一样的热情,一样的平易近人。

  房间里的摆设很俭朴,但很整洁。黄教授两口子生活在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里。房间里除了一台电视机,其他便是占了家里大部分空间的书籍。

逆境成长,援学海外

  黄志斌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8岁时人生中最大的不幸降临到他身上,父母双双离开人世,留下他和5岁的弟弟。8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正是一个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光,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是他却要面对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由于家庭比较贫苦,伯父不能供养他们两人生活。他就让5岁的弟弟跟随伯父,自己则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来养活自己。上高中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经济一片萧条。他在学校过的生活可想而知。最奢侈的时候就是狠狠心去吃一顿“八宝饭”。所谓八宝饭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香气扑鼻的放了多种馅料的米饭,而是掺杂着石子、沙子、虫子等等的米饭,但是对他来说当时能吃上这种饭已经心满意足了。虽然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他对学习却没有丝毫放松,在班级里常常是名列前茅。

  1947年黄志斌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水产品加工系,在大学里他也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四年后毕业分配到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水产大学)。正值春华正茂,意气风发,黄志斌把水产大学作为施展抱负,放飞理想的地方。当时水大遵循“海纳百川,任人唯贤”的传统。这无疑为初来乍到的黄志斌打开了一扇宽敞明亮的大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他就担任雷兴瀚老师的助教。雷老师在当时的有机化学界颇有名气,担任他的助教,不但给年青的黄志斌很多人生道路上的启示,也为日后黄志斌在有机化学上有所成就奠定坚实基础。非常幸运,年轻的黄志斌还得到德才兼备的朱元鼎教授指点。

  上海水产学院在1958~1963年期间,应越南和古巴政府要求,派黄志斌等人赴越南任教,合作科研,讲授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鱼类学、生物学和鱼类养殖并编写专业教材,为越南和古巴的渔业发展做出贡献。学校派他们出国,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他们工作的充分肯定。所谓挑选年富力强的“精兵良将”。黄志斌决心不辜负学校期望做好援越工作,回国后再尽自己所能好好为学校做一番事业。在越南任教的两年中,他开设了《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和《水产品综合利用工艺学》两门课程,为这两门课程编写了教材。1964年,黄志斌出色完成任务后回到祖国。

  刚刚从越南归国之时正值《水产学报》创刊之际。这份刊物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挂靠上海水产大学,它邀请在水产研究方面已有成就的黄志斌担任编委。随后的日子里,黄志斌在水产方面的研究成果日积月累,发表了《鱼露快速发酵工艺的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1974年黄志斌应邀为商业部撰写了《鱼露生产技术资料》并由商业部翻译成法文提供给马达加斯加共和国。黄志斌还担任了中国水产协会理事、《中国百科全书》农业卷水产品加工小组副组长。1997年6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卷》荣获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20年中,黄志斌和另外两位教师(达式奎、季家驹)成了食品工程学科的骨干教师。他们带领其他一些中年教师担负起90%以上的科研任务,而且也是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黄志斌在水产大学任职时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开设了《水产品分析与检验》、《水产品综合利用工艺学》、《油脂化学》这三门课程。黄志斌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好评。他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循循善诱,在教学改革中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一系列成果。

美国进修,学无止境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出国潮”中,黄志斌成为水产学院出国深造21人中的一员。1983年11月中国海洋渔业总公司为了发展鱼粉和鱼油事业,专门成立了考察团赴日本考察,他作为考察团成员随团赴日本考察两周,并于1985年5月~1986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罗德岛大学考察。当时,美国已先于中国将鱼油中的EPA和DHA在市场上推广。其中的DHA正是日后在中国市场上火暴一时的“脑白金”的主要成分。在对鱼油中W-3多烯脂肪酸生物转化的研究过程当中,黄志斌提出了创设性建议。他首先想到用鸡来做试验,将鱼油中的EPA和DHA通过饲料喂给鸡吃。经过一段时间检验和测定发现原本鸡体内不含有W-3成分,现在通过实验证明吃过这种饲料的鸡体内和鸡蛋中已明显含有W-3成分。为此,使鸡蛋和鸡肉增加了保健价值。他在美国发表的这篇《鱼油对鸡蛋和鸡肉W-3脂肪酸的影响》引起了不小反响。

  1986年,刚刚从美国归来的黄志斌就在上海水产大学建立了脂肪酸测试和浓缩系统,并在我国第一次研制成气相色谱脂肪酸(甲脂)标准。这一研究成果得到应用单位一致好评。1987年,他又将鱼油中的W-3不饱和脂肪酸转移到鸡蛋中的研究,作为交流论文在中国水产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分组会上宣读。随后,黄志斌在该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发展,曾先后发表《鱼油中W-3多脂酸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快速制备脂肪酸甲脂用于气相色谱分析》,《加工工艺条件对水产品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饲料对卤虫、金丝鱼和对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鱼油对幼鼠血清总脂、总胆固醇及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鱼肝油酸钠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及新原料开发的探讨》,《从鱼脂中提取高浓度的EPA和DHA研究》,《鲐鱼深加工研究鉴定材料之二——基础研究部分》,《鲐鱼深加工研究鉴定材料之四——鱼油的利用》等多篇论文。1996年,黄志斌将自己和其他同事在该领域研究发表的数篇论文汇集成册,为该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提供了方便。

  退休后的黄志斌仍不忘给水产事业多作贡献。曾以主编名义参与编著《水产品综合利用工艺学》。从而为主持创建我国特有的水产综合利用学科画上了一个漂亮“逗号”。除此,他还编写了《鱼露与水解鱼蛋白》,合编了《水产品工业手册》等作品。

   现年,黄志斌已经80岁高龄。但他仍以孜孜不倦的精神为水大做着贡献。他老人家对现在的水大学子提出的谆谆告诫: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必须要让自己具备核心竞争力。“通才”只有在“专才”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要想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必须抓住大学里的每一分光阴,努力学习,多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做一个全方面的人才。


 (食品学院  邱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