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十(吴文惠):我的科创观

发布者:陈慧发布时间:2017-06-03浏览次数:711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 发布日期:2014-11-13 00:00



个人简介:

吴文惠,19658月出生。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与研究生就读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农工大学。2005年回国,现任我校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海洋药物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及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常务理事。

因为兴趣 我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当年我考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诸如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生物工程等选择很多,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犹豫,很果断地选择了生物工程专业。因为兴趣,一头扎了进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生物工程领域工作到现在。

  很多人都说理工科是一门很累很辛苦的专业,我却不这么觉得。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再到博士后,我的研究方向覆盖了食品科学、药物科学、生物科学等等方面。正因为涉及的学科覆盖面广,现在做研究时很是得心应手,非常自如。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突出天赋和才能,只是坚持和不懈努力,才让我有了今天的一些成绩。

  每天的生活我都安排地很充实,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我都要带,各种各样的课程算下来,每个学期会有80个学时左右的教学任务。通常早上八点开始,我就要开始上课、整理资料、检阅文件、搞实验、辅导学生等等,往往把手头的事情都处理完,都已经是晚上十点了,都忘了时间的流逝。工作之余,我也喜欢休息,也享受生活,通过放松心情,调整好状态,面对工作时,效率反而更加高。

在我看来,事情是忙不完的,有些时候事情会压着你;坚持不懈并不意味着就要马不停蹄、每时每刻地工作。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时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最好的面貌去解决工作中的事务,我就是这样调节自己,让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来维持工作的高效率。这样的态度始终贯穿着我的整个职业生涯。


好的制度和环境是科创的温床

  我是2005年来到学校的,那时候条件没有现在好,办公室四位老师挤在一个20平米左右的实验室改成的办公室里面,闭塞又狭小。现在研究环境好了很多,我们有很好的实验室和器材,可以安排很多实验。

  现在学校正努力建设一流高水平特色大学,在我看来,一流的标志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一定要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认可的项目,同时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保持师生的双向人才交流;另一方面,要有不断发展的高水平学科和专业。以海洋生物制药专业来说,自2001年专业设立以来,经过13年的发展,现在海洋生物制药已经成为食品学院学科发展非常重要、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经过2006年、2010年、2014年三次教学改革,我们的专业发展和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不断契合,目前我们正在着手专业改名,申请硕士点乃至博士点,争取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我们的目标很远大,要实现的话不能只是停留在言语上,需要实事求是地落实下去。

  有一位哈佛大学教授讲过,现代大学的功能已经从当年对社会的辅助性作用,成为了现在社会的中心,这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还有人才和思想的摇篮这三个方面。对此,我很赞同。大学角色定位的变化,其实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学生们的身上。只有学生真正成长起来,才能有更好的成果出来。我们学院创建了一个名为PBL创新实践活动的项目,最初是由学生自主申报科学创新项目,当时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学生参与,现如今项目已变成了所有学生全员全程参与的项目。他们从大一时参与初级PBL,到大二的中级再到大三的高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精神大有裨益。

  通过这样的创新实践,学生们可以更加有条理,更按部就班地去做一些自己想探索的东西。项目从确立思路到慢慢成型,再到完善和成熟,通过老师引导,逐步实施。这个过程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们的创新积极性和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是科创的必要条件

  我平时上课时喜欢学生们跟着我的思路一起走,只有这样课堂进度才能跟上。但是因为现在学生们有了很多移动终端,上课时总当低头族。在加强课堂管理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尝试着在教学方式上做些改变。如今,我会穿插更多的事例去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入一些谈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听课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努力从我让他们学变成他们自己要学

  当然,仅仅有一个安静、和谐的课堂气氛和上课环境是远远不够的,我更希望学生们能够多思考、多发现。从生活当中发现问题,把问题背后的原理剖析出来,如果有研究价值,再进行深入研究。

  对此,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每到夏天,蚊子多了起来,很多同学都不堪其扰。为了驱赶蚊虫就必须使用蚊香,但是传统蚊香经常使用对人体还是有危害的。这时,有位有心学生就尝试着做了一个夜来香的精油驱蚊课题,他把精油加到载体中佩戴在身上,起到很好的驱蚊效果。也有学生看到家人受到关节炎的困扰,就尝试着去用海洋生物身体里的物质提取药品制成药物,以缓解疼痛。诸如这些科研尝试,在我看来都是非常好的。

  当然,科研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也会遇到瓶颈。这时,我就会把问题摊开来和学生们讲清楚,引导他们去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各类学术交流获得启发,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潜力去寻求突破,这比直接给出答案要有效得多。这种提高思路和思维方式的方法,不仅让学生们能够独立自主思考,更能让他们在成功的时候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有了对自己的信心,才能有能力的提升。

  如今,在学生们的努力和我的引导下,我们已经成功地把实验室里的一些成果转化成了生活中的产品。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百雀羚,我们把海洋生物体内一些保湿美白的成分添加到产品中,打造出了高水平的化妆品。现在,云南和山东的一些公司,都纷纷与我们确立了合作关系,目前一系列的产学研合作进展地都很顺利。

  作为教师,我一边从事着自己科研、发表论文;另一边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我始终认为我更大的责任在后者。因为学生,是社会、学校乃至老师们宝贵的财富,这是我一直以来都坚信并且努力去实践的信条。

  看到那些学生从懵懂到逐渐成熟最后收获成果,,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锤炼能力、提高知识水平、收获有用的成果,对我来说,就已经是最大的回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