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伯奋:一心系人才

发布者:陈慧发布时间:2017-06-01浏览次数:604

严伯奋:一心系人才

                             发表时间:2013-09-30                             阅读次数:617次                         



踏踏实实做人 实事求是做事!

 严伯奋(1933.11-   ),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食品加工教授,1993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主攻食品胶体、海藻化学。曾任中国海藻协会顾问、上海轻工组职称评定组成员等。在胶体化学和海藻化学方面,先后发表20多篇论文。在褐藻胶淀粉薄膜的研制方面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奖。在水产食品气调保鲜技术研究方面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严伯奋1956年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水产学院水产加工系任教。从此水院成了他生命所系,他的教学、科研在这里展开,一干就是几十年一直到退休。期间他曾任水产加工系副主任。严伯奋工作40余年,始终将教学、科研放于首位,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两者之间,他更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教导青年学生珍惜大学时光,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更要注重自己道德品质的培养。

沉浸于食品化学

   严伯奋在水产加工系刚开始工作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努力学习,为教学、科研打好基础。1959年,学校派他赴山东烟台参加由苏联在黄海研究所开办的海洋化学学习班。这次学习班比较注重实验研究。他与其他学员一起在一位苏联女教授手下做实验,两次出海采样做研究分析。在长达半年的学习中,化学专业出身的他渐渐对海洋化学产生浓厚兴趣。水分子、氯离子、钠离子等复杂而多变的相互关系,氢键的不断断裂与重新构建等赋予海水和海洋生物的独特性质,使这位年轻人深深着迷。此次学习班使他更加领略了化学的奥妙,尤其是进一步加深了重视实证和现象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

   当学习结束回到上海水产学院后,严伯奋并未直接进入海水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当时因为需要物理化学教师,他被学校分配到物理化学教研组,讲授物理化学课程。不想,这一干就是很长一段时间。“文革”期间受左的思潮影响,上海水产学院被迫搬迁到厦门集美办学,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虽然学校的教学、科研受搬迁影响,出现一个“办事难”的磨合期,但由于集美滨海的地理环境,为海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了适应生产实际需要,他及时把目光转向了海藻加工工艺领域。以前所学海洋化学知识,此时有了用武之地。他开始沉浸于胶体化学和海藻化学学科领域。

        化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室,只要在学校严伯奋就一头泡在实验室里。他喜欢待在实验室,看着玻璃制的瓶瓶罐罐思考问题。一个又一个实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引导着他沿着胶体化学、海藻化学逐步深入科学的奥妙,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他做研究注重设计和规划,事先会仔细想清楚究竟要探讨什么问题,进而明确课题要求、研究目的和主要方向,然后开始找资料、查文献,设计有效而科学的技术路线,再组织科研力量实施。哪一步侧重点是什么,在他脑子里如棋盘网格那样清晰。尽管研究题目因时而异,处于不断变化动态之中,但基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却相对稳定。因此,他经常对学生强调研究方法和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工作中有意识培养他们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

严格教育学生

  平时严伯奋在教学上要求严格,不允许学生无故迟到早退,上课时亦不能影响他人听课。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尊敬、相互提高的过程,师生双方都要尽力做好自己的角色。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与实践是上海水产大学的教学特色。作为水大学生,尤其要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要求学生踏踏实实做实验,同样也这样要求自己。他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后,他会亲手做实验,然后与学生分析问题所在。碰到实际问题,他喜欢和学生一起讨论,每个星期安排一个座谈会总结一下,分析哪些数据有问题,哪些还需要研究,哪些需要讨论。

  一般导师指导学生的题目,是在研究题目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拟定的。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实验技巧,同时又有进一步创新的空间。科学研究过程中,问题不可避免。所以,他一个月安排一次阶段小结,分析问题所在。他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正确地校正数据曲线,在整个过程中尤为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严伯奋对自己的科研项目要求严格。有时对同一个实验,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精确性,他往往要进行多次重复,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检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精确性,以及数据反映的规律现象。如果理论与实验数据之间存在矛盾,他会不厌其烦进行反复,直到搞准确为止。他热爱科学,珍惜课题研究机会,非常重视国家交托的科研任务。他说:“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

要做事先学做人

  1998年严伯奋退休了,但他的心却始终没有离开学校。他仍然像以前一样热情地投入工作,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他热爱他的科学研究,退休后仍坚持发光发热,直至发现患上了淋巴癌。但即使如此,在获知病情的时候,他没有立即放下手中工作,而是坚持带完最后一批学生,结束了自己的研究项目,才到医院接受治疗。直至2002年,他才开始待在家中治病养身,安度晚年。

  严伯奋的座右铭是“踏踏实实做人,实事求是做事”。他将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他认为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质,希望当代大学生能秉承这种精神。他特别反感学生弄虚作假,他对此深恶痛绝,他始终认为学生就要好好学习做人,认认真真学习。的确,现在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呈现出多种形态,青年人的追求也千差万别。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没有错,但作为学生只有首先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在今后工作中脱颖而出,逐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现在有不少学生对生产实习不太重视,常常走走过场,应付应付,严伯奋对此不以为然。他谆谆告诫年青学子,生产实习的过程恰恰是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在实习中可以发现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技术,这样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科研敏感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晚辈同事,严伯奋说:“由于学生数目的大幅增长,与过去相比教师的任务大大加重了。但基本内容依然没有变,即‘踏踏实实做人,实事求是做事’,始终引领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是教师最重要最本质的工作。”

  严伯奋在教学、科研、学生思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就斐然,但对此他常常淡淡一笑,言辞之间总是对在校莘莘学子充满期望,以一位过来人的体验讲述生命中最值得重视的核心价值。在他心中,教育、培养人才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是一位大学老教师的心愿。

 (食品学院  樊旭嬿)